第424章:何去何從-《逍遙小儒仙》


    第(1/3)页

    京城,

    因為一艘艘云霞寶船從南方歸來,而變得格外熱鬧。

    數百位南巡鎮撫司官員回京述職,這樣的陣仗,當真是前所未見。

    不過述職的明確日期尚未確定。

    涉及到十三位鎮撫使,一百二十位參議,以及主事司務三百余人。

    這么多人在南方立下大功,回來之后的官位調動,包括未來的升遷變更,都是一個大問題。

    朝堂之上,因為這些人的安排,已經吵了很多次。

    京城各司各衙門,基本上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現在涉及到如此多的官位安排,吏部的一眾官員早已經是焦頭爛額。

    而在其中,最讓人摸不準的,就是李長安。

    十三位鎮撫使,另外十二位基本不需要變動。

    因為本身的官位就足夠高,在南方立下的功勞,將會成為他們未來晉升的底蘊,現在暫時還用不到。

    而南巡鎮撫司的其他官員,官位晉升也都有跡可循。

    唯獨李長安,之前不過只是在書院做一個術數教諭。

    從奉川三千里戰場回來,受封忠勇伯。

    但依然沒有任何官位傍身。

    南方賑災時直接成為了第十三位鎮撫使,而后立下潑天大功,在所有南巡鎮撫司的官員中,位列首位。

    功德碑上牢牢記著他的功勛,誰也無法抹殺。

    現在究竟給他一個什么官位,朝廷爭論不休。

    太和殿內,

    戶部郎中高濟先上前一步說道,

    “忠勇伯在南方賑災,功勛卓著,下官認為朝廷應當給予重賞。”

    此話一出,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

    “不錯,忠勇伯在南方的功績有目共睹,若沒有與之匹配的封賞,朝廷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威嚴,都將受到影響。”

    率先應和的,正是宋思仁之父,大理寺卿宋仁甫。

    “啟稟皇后娘娘,忠勇伯從南方賑災之始,便幫助南巡鎮撫司立下賑災總方針。”

    戶部尚書曾萬廉接口道,

    “而后更是殫精竭慮,奔走于賑災最前線,如此治世之才,老臣以為,應當重用,此乃我大晉之福。”

    幾位朝廷重臣都在開口,一時間有不少其他官員也在隨之附和。

    李長安在南方照拂了其中不少人的子嗣,這份人情是要還的。

    支持朝廷重用李長安的人有不少,但與此同時,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旗鼓相當。

    李長安在南方有多強勢,得罪的人就有多少。

    斬了一郡的官員,抄了不知多少家。

    這樣的性格,又豈能進入朝堂?

    這不是在給自己找罪受嗎?

    “皇后娘娘,微臣以為,忠勇伯方才弱冠之齡,正是需要歷練之時,若驟登高位,反而對忠勇伯有害無益。”

    禮部右侍郎佘云開說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