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李長安的手記-《逍遙小儒仙》


    第(1/3)页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吃完飯回到縣衙,已是深夜。

    縣衙后堂,卻燈火通明。

    幾十名南巡鎮撫司的官員,都窩在房間里,沒有一個人說話。

    可是任誰都能感受得到這片空氣里,彌漫著的激蕩心緒。

    李長安在紙上最后注下詩題。

    “《百家宴》”

    而后另起一列。

    搖晃的燭火下,每個字都氤氳著淡淡的文氣。

    “《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李長安又看了一眼兩首詩,將其收好。

    又抽出一張紙,沉吟片刻,而后落筆,

    “天授元年,二月初十。”

    “今日,云陽郡內一十三縣全部勘查完畢。”

    “云陽郡內,歷經諸事,雖短短二十余日,卻備嘗辛苦。”

    “云陽郡諸官,貪墨賑災銀糧,枉顧百姓性命,但于此污泥之中,依然有清白之官。”

    “百姓淳樸良善,但求溫飽。”

    “我與南巡鎮撫司眾主事司務,奔走數十日,所幸辦成些許小事。”

    “今借修路修渠之工事,勉強解決百姓溫飽,并有余錢。重建城池村莊之事,業已有所部署……”

    “然百姓之事甚巨,城外尚有百姓居無定所,此事定要加緊解決。”

    “今日,澤烏縣百姓,見我與諸同仁僥幸辦成幾件小事,于臨行前,邀我等共饗百家之宴。”

    “余深感慚愧,此皆我等份內之事,之前因貪官污吏瀆職怠慢,而今不過彌補而已。”

    “著實擔不得百姓這般厚愛。”

    “只能銘記此情,不負所托。”

    “李長安于云陽郡澤烏縣。”

    ……

    時間一天天過去,李長安的手記也越來越厚。

    每一張都寫著到達一地之后的見聞感受。

    “天授元年,三月初六。”

    “今日扶風郡之事終于捋順。”

    “扶風郡較之云陽郡,百姓數量更多,事情更加復雜繁瑣,而且土地丘陵居多,農耕和云陽郡大有區別……”

    “修路修渠工事進展順利,同時在工地附近,搭建臨時帳篷,確保居無定所的百姓,能有地方可住。”

    “扶風郡之行,賑災銀糧全部追回,抄家二十四戶。”

    “未曾殺人,屬下皆驚。”

    “另贈詩兩首,分別為曾世才與宋思仁。”

    “……”

    “今日是知音生辰,雖每十日皆有家書寄送,但遠隔千山,心中甚是思念。”

    “知音與玲瓏自我微末之時,便傾盡所有相隨左右,此恩此情,即便用盡余生,又怎能回報萬一?”

    “忽想起,輕詩與安……南梔,與我相隔更遠,輕詩更是遠赴東方齊國……我竟不知她們生辰。”

    “最難消受美人恩……”

    “待我他日入三品,定將她們接回身邊。”

    “回顧最近數年光景,當真白駒過隙,恍如隔世,不知不覺竟遇到這么多紅顏佳人……”

    “嚴格來說,姜綾煙……應該不算……”

    “草,我特么就是個渣男!”(劃掉)

    “付出真心,不算渣男……嗯。”(打勾)

    “李長安于扶風郡。”

    ……

    “天授元年,三月二十九。”

    “今至栗河郡。”

    “南方三府賑災事務已然步入正軌。”

    “各地捷報頻傳,以工代賑,以工代罰,進展順利,經過此番整治,南方三府基礎建設必將煥然一新。”

    “未來南方三府,必將成為大晉富足之地。”

    “栗河郡之行,賑災銀糧全部追回,抄家十八戶。”

    “未曾殺人。”

    “另贈詩兩首,分別為薛世清與冉伯平。”

    “……”

    “歷經三郡四十二縣,《齊名要術》內容逐漸充盈。”

    “除農耕之事外,還需為百姓尋找出路,農耕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用八個字概括,便是‘起自耕農,終于醋酸。’”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