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海参崴海战!-《光绪中华》
第(2/3)页
“两百码了——加速!右满舵!”,有马新一判断着距离,试图甩尾摆脱鱼雷的攻击。这一招果然有效,随着金刚号猛烈的一个急转,船体在海面上划了一个美妙的弧线,鱼雷擦着船尾嗖的向前继续着它的航向,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的闭上眼睛等待着命运的审判。。。只差一线!舵手佐藤直髯抹了一把汗,暗自庆幸着有马舰长的英明指挥。金刚舰上所有三百零八名乘员都与他一样,感谢有马舰长,感谢天皇,感谢天照大神的庇佑。
有马新一抹了抹汗,但是他并没有来得及庆幸,他突然发现了第二第三条鱼雷的航迹,距离同样不远。。。同时,他也发现随着这一个拯救金刚舰的右满舵虽然躲过了鱼雷,但是却将薄弱的侧翼暴露给了迎面而来的飞马号。
飞马号此时距金刚号,仅仅不到六百码。在这样的距离上将侧舷暴露给训练精良的英国炮手,那与自杀无异。
“为天皇尽忠!”,有马新一向传声筒发出最后一道命令。两枚鱼雷与飞马号的主炮几乎同时击中了金刚号,随着弹药库的爆炸,金刚舰被彻底报废,但是金刚舰铁木混合的构造发挥了作用,相当多的载员抱着残木漂浮在海上,伴随着硝烟,发出阵阵哀号。
而此时的北面战局依旧在进行,下一个殉葬品轮到了西京丸号,排水量为四千一百吨的西京丸,原本是一条商船,在这次特别行动中被日本海军征用以用来伪装,临时加装了四门120毫米速射炮作为主战火力,在如此近距离的海上对决中,这只是一座浮动的棺材而已。全木制的船体在火炬号的一轮炮火后便开始起火,舰上三百五十名乘员面对着两条救生小艇,全无斗志,很快大火便吞没了整条西京丸,舰长鹿野勇之进下令弃船,彻底退出战斗序列。
此时,日俄联合舰队的北翼,仅剩下了俄国的格雷格上将号铁甲舰,金刚号同型舰比睿号,小炮舰赤城号,排水量分别为5217吨,2284吨,622吨。俄舰的皮厚炮利,在这一段的厮杀中,已经将中英联合舰队的两艘冲在前面的舰飞马号和火炬号分别击伤。在眼见救援金刚号无望之后,格雷格上将号果断的放弃了对飞马号的攻击,全力攻击舰距最近的火炬号。凭着自身优良的防护性能,格雷格上将号在硬扛了二十余弹之后,终于命中了对火炬号的第十六发炮弹,这恰好是格雷格上将号发射的第一百发炮弹,弹着命中率为百分之二十三。
第十六发炮弹准确地击中了火炬号的锅炉区,在一阵黑烟散发之后,火炬号丧失了动力。在顽强的执行了萨尔曼将军的打击小船,放弃对大船的攻击的命令,向赤城号连续发射了三发炮弹后,终于被格雷格上将号的305毫米主炮连续击中,侧底退出战斗序列,战斗成员都带上步枪,登上四条救生艇,其余两百多名乘员凫水向友舰靠拢。而火炬号又被格雷格上将号进行精确瞄准射击后,终于被击沉在彼得大帝湾海面上。
海面上的屠杀还没有结束,救生艇上的中英舰员纷纷以步枪射杀漂浮在海面上抱着木头的日本船员。在如此近距离的作战中,中英联合舰队终于发现面对的并非是一支俄国舰队,而是日俄联合舰队。日本人的胆子太大了,冒着开罪中英的风险来趟这趟浑水。中英两国的水兵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赤城号作为一艘只有六百二十二吨排水量的小船,舰上大炮也只有两尊,全部集中在船头,一门303.4毫米口径,一门173.9毫米口径,铁木混合架构的船体无力承受来自红雀号和火炬号的联合打击,在顽强的开了数炮都没有命中目标后,整舰身中五十余弹,陷入一片火海,全舰乘员一百二十六人除去已经战死的三十几人,在舰长板元八郎太的率领下跳海游向格雷格上将号。船体在燃烧半小时之后渐渐沉没。
现在的北翼局势为:格雷格上将号+比睿号 vs 红雀号+飞马号+雨燕号。格雷格上将号是大块头耐扛,比睿号比较吃亏,金刚的命运很快就轮到了他,舰长樱井规矩之左右(好三八的名字。)在释放了一枚鱼雷没有命中目标后,下令向格雷格上将号靠拢,试图以联合火力来应付中英联合舰队的快速舰突击。
双方在不到一千码的距离内,形成了一个以格雷格上将号和比睿号为圆心的合围格局。
中英联合舰队这三条舰是同型舰,都是十寸炮的主炮,配合施放鱼雷,以优势速度躲避敌方火力的打击。在这种格局下,比睿号舰首的三门170毫米主炮失却了准头,侧舷的150炮倒是发挥了一些作用,命中了云雀号数发炮弹。
而格雷格上将号的主炮本来射速就慢,而且俄国海军的战斗素质又偏低,连续数十发炮弹落空之后,侧底丧失了斗志,调转航向,向主舰彼得大帝号靠拢。将比睿号甩在身后,比睿号的命运与金刚号相似,船尾被命中一枚鱼雷,万幸的是该鱼雷竟然没有爆炸,舰长樱井为了不与格雷格上将号形成同一航线而让中英联合舰队的鱼雷追尾。毅然下令转舵向北,不惜将侧翼暴露给了云雀号。云雀号的炮火猛烈的开火,但是始终没有命中比睿号。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冒着黑烟的比睿号向北,冒着越发浓烈的黑烟驶进了海参崴港。
红雀号船速最快,率领飞马号和雨燕号形成品字形格局向着格雷格上将号的方向穷追不舍。同时舰首的火炮也不断的发射着炮弹,顷刻间格雷格上将号又是连中数弹。
但是这条船还真是很耐打,尽管船速越来越慢,但是仍然顽强的向前前进,离彼得大帝号也越来越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