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非《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如此不堪-《重生三国之温侯亲卫统领》


    第(2/3)页

    (9)。陈宫劝张邈和吕布联合的原因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这个说辞又一次证明了吕布令人畏惧的战斗力。此后,吕布和曹操几次交锋,终因敌不过被公认为是三国时期杰出军事家的曹操,败出兖州,东奔刘备。偏生刘备是个时时要摆出一副君子相的人,并不喜欢吕布身上的江湖气息,《英雄记》说: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耳。’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就吕布来说,这个时候对刘备应该说是尊敬的,又与刘备同是北地人,再加在军中,没有什么私人场所,所以有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一举,只是在汉朝男女大防还是很讲究的,所以吕布在军帐中请刘备入后室,应该是表示亲密无间的意思,而此年刘备年纪当是三十四岁,吕布长刘备两岁,他称刘备为弟也不为过,那知道刘备却不做如此想,大约是觉得吕布来投靠自己,却喊自己弟,又不惯吕布命妻子向拜,酌酒饮食不合礼仪之举动,所以觉得吕布语言无常,因此外然之而内不说。而后刘备和袁术为了抢徐州开始对峙,袁术无奈想起了吕布,吕布这个时候正缺军粮,袁术便书信一封奉上了粮草及装备,二十万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当骆驿复致;若兵器战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而前面又有昔董卓作乱,破坏王室,祸害术门户,术举兵关东,未能屠裂卓。将军诛卓,送其头首,为术扫灭雠耻,使术明目于当世,死生不愧,其功一也。昔将金元休向兖州,甫诣封丘,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将军破兖州,术复明目于遐迩,其功二也。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备乃举兵与术对战;术凭将军威灵,得以破备,其功三也。将军有三大功在术,术虽不敏,奉以生死……云云,此时正好下邳内乱,又有人来请吕布入城,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10),《通鉴》又有: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一说,因此可以说吕布占徐州一半是袁术的怂恿,一半是徐州兵将请吕布入城,而徐州兵将请吕布当自有其道理,至少是慕吕布之声名,非是无由之举,不然不会有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之语。吕布在占领了徐州后,刘备陷入了困境。备军在广陵,饥饿困?,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于是遂使吏请降布,吕布这个时候并没有因为刘备失势而赶尽杀绝,相反地还是以刺史礼相待:……具刺史车马童仆,发遣备妻子部曲家属于泗水上,祖道相乐

    (11)。他这样做,手下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三国志》《先主传》的裴注中说:诸将谓布曰:‘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布不听,以状语备。备心不安而求自□,使人说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从这里看,吕布还是颇有容人之量的,说他对刘备英雄相惜当不为过,他这个举动和孟德在许昌覆荫刘备的举动是一个性质,一个是要用刘备抗衡袁术,一个是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都目刘备为英雄而相惜,意图借助其力平定天下。后来脍炙人口的辕门射戟故事也可以说明这点,《三国志》记曰:……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这件事一表明了吕布还是很有军事见地的,二当然是他目刘备为豪杰要借助刘备,所以发军相助,三呢,以步兵千、骑二百居然镇得袁术的三万人皆敛兵不敢复攻,只能说吕布的豪气和威名抵得几万兵将。而且这件事情颇具戏剧色彩,两军对阵之时,横里突然杀出个吕布,然后便开始在阵前开始你请我回的大宴,而尤其是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一句,在我看来实在颇为可爱,袁术听了纪灵的汇报后应该是哭笑不得,不知道脸上是什么表情,实在是风趣得紧。可惜刘备却不是这样的人,在吕布战败后,一句话便轻轻松松不露声色地送了吕布的命:……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比起刘备在白门楼上的这个举动,吕布实在是太没有政客所必须的不要脸、心狠手辣的素质了,也实在太直肚肠了一点,更象个江湖人士,所以才会很不理解地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另外,还有两事也可以说明吕布的器量,一是《通鉴》云:备在豫州,举陈郡袁涣为茂才。涣为吕布所留,布欲使涣作书骂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吕布堂堂的一个封温侯、假节仪比三司的奋威将军,听了一介书生袁涣的一席话,竟然会从因为袁涣拒绝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饰地惭愧而止,可以想见他至少是个讲理而颇为直率的人,且颇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种一得势就飞横跋扈的小人。二是陈登为吕布使许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还,布怒,拔戟斫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操,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但为卿所卖耳!’登不为动容,徐对之曰:‘登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饥则□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

    (12)。这个也可以看出吕布的胸襟容量,还说明了此人是个直肚肠,动辄大怒,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这里对曹操的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饥则□去一番话应该也是颇心许之的。

    吕布在白门楼已经是个阶下囚的时候,向曹操提出: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而曹操当时颇心动,书曰太祖有疑色

    (13),其时吕布已是缚于阶下的亡虏,尚且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于平起平坐的位置,不经意中说出他欲平定天下的理想,而且此又可见吕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的傲气,而……太祖有疑色一说,又说明曹操至少也是有几分赞许他这个说法的。其实吕布的为人,想来必定是很有他的可取之处,所以还是颇得人心的。他战败后,手下大将高顺等不降,陈宫慨然求死,都说明他的得人心处;而战败之际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

    (14),左右不忍一句,也证明了吕布应该是颇得人心才对,不然何来不忍一说。从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一句,又可以看见与演义上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吕布其实并不怕死,不然就先投降了再说,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级去见曹操,他的乃下降,应该是还想有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的一日才做如此举动的,其实这个也说明吕布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相信曹操会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平定天下,所以在言辞间还是自有其豪气在的。但是在演义中直把吕布写成个贪生怕死的人,还特意杜撰安排了张辽骂吕布怕死一节,实在又是小说家们一个大大的曲笔。再由这个说开去,吕布虽然想天下不足定也,可是他最多也只仅仅满足于一个明公将步,令布将骑的冲锋陷阵的大将和共秉朝政重臣角色,可以说自始至终,并没有割地称王的野心,比之后来动辄称帝称王的那几位要好上许多,而且在徐州时还一直在谋求回朝从政。先时,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因为(吕)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所以吕布遣使上书,朝廷以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哪知道使人于山阳界亡失文字(即封官的诏书和印绶),于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司空的曹操又手书厚加慰劳布,说起迎天子,当平定天下意,并诏书购捕公孙瓒、袁术、韩暹、杨奉等,吕布知道后大喜,于是复遣使上书于天子曰:‘臣本当迎大驾,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许。臣前与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为外将,欲以兵自随,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进退未敢自宁。’答太祖曰:‘布获罪之人,分为诛首,手命慰劳,厚见褒奖。重见购捕袁术等诏书,布当以命为效。’太祖更遣奉车都尉王则为使者,□诏书,又封平东将军印绶来拜布。太祖又手书与布曰:‘山阳屯送将军所失大封,国家无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为作印,国家无紫绶,自取所带紫绶以籍心。将军所使不良。袁术称天子,将军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将军,使复重上,以相明忠诚。’布乃遣登奉章谢恩,并以一好绶答太祖。这一段时期吕布和曹操的关系相当微妙,其中厉害暂且不说,至少可以说明吕布很想堂堂正正地回朝做个天子脚下的阶下臣的,后来东海萧建为琅邪相,治莒城,保城自守,不与布通。

    布与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

    (15),尤其是后面给萧建书中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几句,和曹操的《让县明本志书》中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句几有异曲同工之意;而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之说,诚为当时实情,前面的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和他与曹操的战役中因为没有粮草而退兵两事,又互相印证了吕布的确是想西迎汉帝而力不能,这也都可以说明他的理想是做个汉朝的臣子,并无不臣之心。也许他对王允对他说: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的嘱咐还没有忘怀。因此我说他比郡郡作帝,县县自王、自还相攻,莫肯念国之流的诸侯们好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吕布可算得是个大汉朝的忠臣。从这些来看吕布,可以说吕布此人能文,且行文豪气不除,文字也可一观,他给袁术和萧建书(吕布几封书信文多不载,附录于后)中喜笑言谈间自有豪气在,而且对大局和人物亦有自己比较有见地的看法,这样的人,不为无知;有容人之量,覆荫刘备和对袁涣事自可说明;亦有其得人心处,所以高顺、陈宫慨然赴死,左右临危不忍取其首诣曹操;临阵身先士卒,勇猛过人,勇名闻于天下,因此时人才有语曰:人中有吕布;只可惜他有两大致命的性格上的弱点,一个是他手下大将高顺说的:将军举动,不肯详思。举动随意性太强;二就是没有主见且不善断,郭嘉说袁绍好谋寡断,而吕布既不好谋又不善断,他虽然知道高顺的忠言而不能用,陈宫有善谋而尚自犹豫当从不当从,作为一个诸侯没有这样的政治素质,反而更象个江湖豪士,不败亡就是天数了。因而诚如高顺所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又陈宫被俘后对曹操说: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这二人的确说出了导致吕布败亡的致命伤。惜乎,纵观吕布,当是能文善武,颇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见地,又无割地称王的野心之人,而最后的覆灭的悲剧,实在是源自于他性格弱点的一个性格悲剧,颇可为之一叹。又其一生行无大恶,譬如屠城坑卒,亲信小人,屈杀贤良,目无君上等等常见于历史*邪人物的罪名一个没有,甚至可以说连大过都没有,真要指责也许只可以指责他和董卓婢女私通这个事,其他诸如攻城略地之所为,在三国时期比比皆是,实在没什么可以大加指责的恶行,再者要是说起反复小人,大耳公刘备先生先是在公孙瓒手下,因为陶谦给了他四千兵就弃公孙投陶谦,然后占徐州,后来又投靠吕布,再反攻吕布而投曹操,然后又反攻曹操转投袁绍,再投刘表,最后一次刚刚对孙权说完你如果攻刘璋我就披发入山,一转身就用刘璋给他的兵马围攻成都,搞得刘璋最后在孙权的保护下才度完余生。因此如果比起刘备来,吕布的所做所为简直是小儿科,根本就连和刘备评比谁更反复的资格都没有。可是却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骂名,成为反复小人的代名词,小说家的刀笔不可谓不利。

    注释:(1)(13)见《三国志》《吕布传》。

    (2)见《三国志》《吕布传》、《董卓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