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姑侄斗法-《太平公主》
第(2/3)页
“事已至此,只有望岳丈包涵了。”
当晚,重福便领着崔小姐不辞而别,回均州去享鱼水之乐去了。至于造反起事当皇帝的大事,他已忘了个一干二净。
第二天,太平公主一切准备就绪,专等重福一齐上路去东都洛阳,可家人来报说,重福已不辞而别,接着又说崔湜的女儿也不见了,分明两人相约私奔了。崔湜气极,对太平公主说:“殿下您看您这侄儿,怎么就干起拐带妇女的勾当来。我那女儿已嫁人,如何向人家交待?您还依靠他干大事,这种人能干什么大事?”
太平公主起初也很生气,不过转而一想,她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当皇帝。李隆基倒精明能干,你能驾驭得住他吗?她劝崔湜说:“算了,你也别气了,等他玩够了自然会回来。待那时再议。”
崔湜本不愿意加入太平公主的这次冒险行动,但受她胁迫,不得不参加。重福拐了自己女儿跑了,他大概也就死心了,不再去图谋皇位了。但愿这事就这么了了,也免得担惊受怕。于是便整日陪太平公主在曲江边的山庄里尽情欢乐。
谯王重福拐带崔湜之女私奔的桃色新闻,很快传遍了长安城的街头巷尾,有好事者又画蛇添足地渲染一番,谈论得津津有味。李隆基听了却想,重福天远地远到太平公主山庄里来,难道就是为了这个女人?
谯王重福带着崔小姐日夜兼程回到均州,他在那里有当地第一流的府邸,有第一流的享受。奴婢成群,威风八面。今日,又偷得个玉琢般的美人儿回来,加上重福也生得英俊漂亮,真是天造一对,地配一双,两相情愿,情投意合,每日欢愉无比,早把兴兵造反的事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可是朝廷没有忘记他,一道诏书下来,再贬他去更偏远的蜀南集州。
这下,他的平静安乐生活被打乱了。为什么还要贬?难道与太平公主商议谋反之事泄露了出去?
正在忐忑不安、日夜焦虑之时,突然来了一个人,他就是郑暗。
郑暗带来了好消息:洛阳张灵均已做好起事准备,联络的人马已有数万,并议好了诏制:立重福为帝,改元为中元克复,尊睿宗为皇季叔,重茂为皇太弟;郑暗为左丞相,负责内政外交;张灵均为右丞相,专管武事。下设礼部、户部、兵部等,均委有任职人员。兵马也已调齐,万事俱备,只等谯王驾临了。洛阳百姓如久旱盼雨,久雨盼晴,盼谯王快去登基。只要一宣布起事,上下呼应,占领洛阳,西进陕州,东取河南北,天下指麾可定。长安如在掌握之中。
一席话说得谯王喜上眉梢,好像那皇帝的御椅就在面前,一跨步就能坐上。为给郑暗接风,急命左右设宴,以上宾款待。酒席间,二人又商量一些起事的细节,并决定第二天起程去洛阳。
当晚,重福回到房中,向崔氏说要去洛阳公干,不日便回。哄过了她。
第二天一早,重福与郑暗急匆匆上马起程,一个急着当皇帝,一个急着当丞相,二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不两日便到了洛阳。
这时,张灵均已聚有千余人,号称万人。见了谯王,立刻全部跪伏在地,山呼万岁。谯王好不兴奋,向他们挥挥手,又好言抚慰、鼓励一番。然后,上马挥剑,率领兵丁,向左、右屯营杀去。他想只要攻下屯营,招降了数万兵将,就可以正式加冕登基。那时再领兵杀向长安,夺取全国政权。
谯王重福和张灵均领着兵丁一路杀去,攻占了县衙、府衙,吏员兵弁纷纷逃匿。洛州长史崔日知、侍御史李邕料他们必去左、右屯营策反,便先行驰入屯营,告诫屯营兵将要心向朝廷,抵御叛军,乘此立功,博取富贵。因为有了准备,待谯王兵马杀至,已营门紧闭。正待攻城时,箭如雨点般射下来,因躲避不及,千余人马,半数被杀伤。谯王大惊,下令改攻留守营,也遭到顽强抵抗。正在不知所措时,左右营及留守营兵马同时杀出,谯王所剩几百兵丁多数被杀被俘。谯王纵马逃出洛阳东门,但后面追兵紧紧相随。逃至一岩边,前无逃路,后有追兵,谯王向天大呼两声:“天灭我矣!”纵身跳下漕渠,一命呜呼。
张灵均、郑暗皆被捉。审讯时,张灵均昂首挺胸,侃侃而谈。郑暗则把如何在张灵均与谯王之间联络,如何鼓动谯王去寻求太平公主支持的经过一一讲个详细。因念及多年交情,把送给崔湜金腰带一事隐了。郑暗本想把太平公主参与的情节讲了以减轻罪责,谁知宣判与张灵均一同处斩。赴刑那日,张灵均面无惧色,慷慨引颈。而郑暗则双腿发抖,瘫在地下如一团烂泥。张灵均回首轻蔑地笑道:“跟你这种不中用的人同谋,不失败才怪哩!”
谯王失败的消息传来,太平公主才知道他们已急不可耐的起了事,她庆幸自己没有去洛阳。不过她认为,如果她亲自去了洛阳指挥这次起事,绝无失败之理。谯王缺少主见,郑暗鼠目寸光,张灵均有勇无谋。这样一伙人结盟,其结果可想而知。谯王起事失败死了,手中少了一张对付李隆基的王牌,太平公主甚为可惜。
朝中在议论处理谯王余党时,有人提出太平公主与谯王关系密切,谯王叛乱是她一手煽动起来的。但死无对证,谁也把太平公主奈何不得。
大概又安稳了一个月,太平公主与崔湜及一班面首们在曲江池的山庄里什么节目都玩腻了,崔湜扭住她说:“公主殿下,卑职自贬以来,朝夕陪伴左右,尽心尽力,半点差池没有,难道你忍心我老死在这吏部侍郎的任上吗?”
太平公主明白,崔湜对自己曲意奉承,想尽法子让自己欢乐,不外乎想从自己这里捞好处。尽管如此,她还是丢不开他,只要见到他对自己一笑,什么都可以不计较。她也想过让他高升,可高升意味着高飞,想他终日厮守陪伴就难了;但若不依他,看他那委屈哀怨的眼光心里就不忍。她向他摊开说:“你的请求我可以去向皇上说,不过,我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当了高官要是找借口不来陪我,我可饶不了你!”
“殿下放心,我就是当了宰相,也三天两头来府上陪你。说心里话,我也割舍不了你。”
“一言为定。”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你这个君子,我不相信。”
“那立下字据如何?”
“算了算了,你凭良心就是。明天,我就进宫去说。”
“殿下,我还有个好友陆象先也望公主代为引荐。”
“就是你,还不知说不说得好呢,怎么又多一个?”
“陆象先言高行洁,如能入朝,必孚众望。他是我的好友,必是您的心腹。”
太平公主点头表示同意。
次日,太平公主入宫。她很久没进宫了,睿宗见了分外亲切,兄妹间在笑谈中,太平公主便把推荐崔湜、陆象先为相的事讲了。
睿宗说:“陆象先人品高洁,素有声望,可以入相;只是那崔湜行为太龌龊,任妻淫佚,纵女私奔,恐难孚人望。”
太平公主说:“妻女之事与他何干?只不过管教不严而已。再说,这类小节,圣贤皇帝都难避免。对他,又何必如此苛刻?”
睿宗仍面有难色,沉默不语。
太平公主便带着哭泣的声音说道:“妹妹这几个月来,从未有什么事相求,没想到这点小事皇兄都不给面子,叫我今后在朝廷上怎么见人?”
睿宗心最软,一见眼泪便六神无主,忙点头答应。
太平公主这才破涕为笑,向皇兄一再表示感谢。
这时,朝廷设宰相七人,由太平公主举荐的就有窦怀贞、崔湜等五人。虽然,第一、二把手由李隆基的人宋璟、姚崇担任,但人多势众,太平公主的势力又重新张扬起来。
这还不算,过了两天,太平公主又在朝堂上设了座位,隔着一张紫纱,与大臣们共议朝政。
这又招致了李隆基的不满,姑侄二人常常在朝堂上唇枪舌剑,争论不休,闹得睿宗的头都大了。
这天,又演了一场使睿宗十分难堪的戏。
太阳刚刚露头,含元殿已是一派紧张,一队队盔甲整齐、手执戈矛的殿前卫士在值日金吾的带领下,从两侧走向含元殿两廊,只听一片铁器撞击声有节奏地传过来,又荡开去。长长的两列卫队,把庄严肃穆的朝堂气氛渲染得浓浓的。
接着,响过三通鼓,一位手执拂尘,身着朱衣的太监从一侧走出,向立于丹风门外的文武百官大声宣道:“时辰已到,文武百官上殿喽!”
一声喊后,文武官员从左右两廊按品级进入大殿,齐齐整整排列在殿堂两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