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风水学-《九郎资料集》


    第(2/3)页

    古语有云:“气之所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周易阴阳宅》)我国古代解释世间万物的形成是一个“化始——化机——化成”的过程。我们的祖先认为世界本是一团混沌之气,慢慢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成为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浊气形成了山、川、江、河等等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所以我们至今还有“天气”、“地气”、

    地下岩层出现褶皱 “天象”、“地形”等说法。

    2.1.2 “气”是大自然中的能量

    我们都知道,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大陆板块漂移的结果,在现代科学来看,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的,重要的造山带是西北的昆仑山东部一带。[在古代风水学中,就认为昆仑山是世界山脉的祖脉,一切山脉都是由昆仑山发脉,中国被分为三条干龙(长江以南、长江黄河中间、黄河以

    地下岩层出现断裂 北)。见图3]。

    由于板块的挤压,地下岩层就会形成褶皱、断裂带(见图4、5),等地质状况,同时释放一定的能量。我们知道能量守恒,所释放的能量就转化为温度、电能、生物能等其他的形式,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地震等多种自然现象,进而作用于人体,通过微妙的能量变化而影响到人的情绪,身体状况等的变化。人们就始终在这种能量的变化影响之下寻求一种动态的、与自然变化相一致的和谐,以期达到长久的生存繁衍。

    2.1.3 “气”是人类生存的本质需要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风水学经典《阳宅十书》的开篇第一句就讲到:“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为什么?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大地山川能够提供给人们食物,建房子的木头等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我们从历史上分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爱琴海等凡是先进文明的地区,都是靠近水源的。这就是所谓的气“界水则止”,有水的地方就“聚”住了气,这是人 们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的结果,是人类对生存的本质需求。现在,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流域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而我国东北的松花江三角洲流域原本经济、工业也非常发达,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很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松花江流域部分地区还曾经出现了断流,这与该三角洲经济状况的逐渐落后难道仅仅是巧合吗?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有的学者对国外一些城市如莫斯科、华盛顿等也作了相应的风水评价,发现这些大城市的格局也都符合风水的基本要求。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文化异同, 人类对生存的本质需要是相同的,在风水学里,这就是“气”。

    2.1.4 “气”是人精神方面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精气神”是一个生命是否有活力的体现。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到“喜气洋洋”、“秀气”、“气质”、“才气”、“晦气”等词,这里的“气”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在人们达到了物质需求的满足之后,就会有更高的需求——精神需求,就是指人的心理需求。它来源于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时的经历和在这个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当然也不能够排除人们凭空臆测的唯心的部分。于是,先民们就把地理江河的外形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命名,如笔架山,华盖山、文笔山、玉几山等,以此达到他们内心对于“吉”的渴望。安徽的马鞍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2.2 “气”的性质

    2.1.5 “气”是一种微波

    美国的两位射电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微波,它是不受任何外界条件影响而减弱的,同时,它又影响着自然界中其他的事物。科学家们还发现,动物的脚掌、手掌、脸等部位和植物的叶片等弧形部位就像电视天线一样,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这种波,从而影响着自身。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波反映为肉眼一般看不到的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这种微波被称为“宇宙背景辐射”,它的发现被称作“开启了探讨宇宙整体物性演化的大门”。有的科学家就认为,这个波就是风水学中的“气”。

    2.2.2 一切物体均有“气”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在物理学上则表现为万有引力定律。当一个物质自身周围的“气”以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之后,就构成了“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气场”这个词,人们利用红外线及自然界中其他的物质所散发的微波发明了遥感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手段,这也是对“气”的利用。练气功的人有一门功夫叫“采气”,认为气功大师周围的“气场”很强,而其他人或事物的“气场”很弱,则说明人也象自然界中其他物质一样,自身向外发散微波与能量,红外线测温仪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工作的,当人体的微波与自然界中的微波近似一致时,人与自然就产生了共鸣,达到了和谐,达到了“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境界。

    风水学(2)

    2.2.3 “气”有走向、分等级

    山是有走向的,风水学认为,“气”沿着山的走向也有走向。“地理五诀”中的“龙”(就是指山),被分成了祖山、少祖山、靠山等不同等级。风水学认为全世界的山脉是从昆仑山发脉,在中国分布有三条“干龙”,每条“干龙”上又分有各种等级的“支龙”、“小龙”等。(“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龙肢四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派。......” 《撼龙经》)“气”自祖山发脉,又分到不同的少祖山、靠山等,随着山的等级的递减,“气”的等级也逐级递减,呈现一个树形结构。

    2.2.4 “气”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性质

    这里的“气”主要是对于“地气”而言,不同的地区地下岩层的构造也不尽相同,导致地表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地区的土壤里也含有不同的化学元素,这些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综合作用而产生因地而异的地方性植物、动物等。进一步影响到人的长相特征、生活习惯、风俗、地方病等等。比如说紫云英茂盛的地方富含金矿,地下含铅量太多会导致人的骨骼变的脆弱,水中含氟量过高的地区人牙齿、头发都比较黄等地方病,这也是不同的地段具有不同性质的“气”所导致的结果。

    2.2.5 “气”具有依附性

    前面说过,“气”是一种微波,是有走向并且分等级的,那么,它必然具有依附于山体、水体的性质。此时的山体、水体、作为“气”的一种介质,对“气”具有一种“运输”的作用,同时,“气”又作用与反作用于山体、水体,进而对人体发生影响和为人们所利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简简单单的一个“气”字,代表了不同的方面的不同的意义,它的产生与现代科学中的地质科学、水文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甚至量子物理学有关,具有多元化的性质,通过“气”所具有的多种不同性质的多样化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气”的科学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学科的现代科学所综合性质,这于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哲学中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不谋而合[在风水学中认为世界统一于“炁”,表现为不同表象的“气”、“形”,而“气”与“形”又具有不同的种类与性质]。它体现着一种理念——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它表现了人与自然内在的关系,强调人是依赖于自然,反作用于自然的。人作为有机的自然界中一个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应当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把人类真正的,更好的融于自然之中,使人的活动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境界。而风水学的科学性的部分就是在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尊重这一规律,并且加以利用,同时,错误的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或者在认识规律时不能够正确对待,发挥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导致风水学具有迷信的部分。

    有关于“形”

    物质是运动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质通过运动构成的,由于其它各种客观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事物也不尽相同。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原子、中子、电子等颗粒,由组织形式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外形;至于如何组织就是道家所说的“玄”、“道”等概念,即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只能是由“气”转化而来的“形”, 至于不同的“形”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只能根据经验推断和设想,然后论证。“形”是“气”受到“道”的作用之后的表现形式。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函数关系:既有值域“气”,又有定义域“形”,对应法则是“道”、“玄”,同时,“形”又是“气”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形”的特征来分析“气”的特性。

    “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葬经翼》)

    “势远形深者,气之府也……势促形散者,气之衰也。”(《管氏地理指蒙》)

    前面说过,“气”具有依附性,它是寄托于“形”的,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辨证关系:“形”是“气”的体现,“气”又受到“形”的影响,如果“形”改变了,那么“气”也就随之相应的改变。古人们在科技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对“形”的观察来探索、推断“气”的性质,这就难免给“气”与“形”带来一定的神秘感,当我们揭开它的这一层面纱之后,剩下的只是我们祖先们对大自然探索的科学

    最佳地址的选择 总结和经验结晶。

    “自然科学里的‘以太’,只能作为传递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一种假想的介质而存在,‘以太’和实物仿佛是隔绝的,但张载和王夫之认为‘气’和‘形’是相互转化的。”(何祚麻《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在明末清初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论气·气形》篇中说道:“盈天地皆气也”、“由气而化形,形返于气”。可见,“气”与“形”不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这里,我们不妨大胆的假设:

    “气” 是空间中的各种粒子在一种“游离态”下的表现,当受到一定的外界与自身条件所影响时,这些粒子就以一定的结构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形”;同时,“形”也不断的向“气”转化,这种转化既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如我们所熟知的镭、钋等元素具有放射性,还有物质由固态和液态向气态的转化等。那么“气”与“形”二者本身就存在一种对立而统一的关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