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颂经法,姿式上分为跪颂、盘坐颂、随形颂等不同方法。跪颂法比较严肃而正规,一般用于修习顶礼颂经法的早期和遇有重大事情时使用,业力沉重者,初修者可选用此法,此法有利于表达虔敬之心,与师尊的场性易于联接,有利于信息的交流,获得加持与呵护。盘坐颂,可广泛用于各个阶段,使用比较广泛。随形颂,这种方法不拘形体的姿态和动静,以心诚意定为法的关键,行、止、坐、卧、动、静之时皆可念颂,正心诚意颂经王,不拘形骸气正畅。修持过颂经法的人很多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进入某种特定的地点和环境中时,心中常常很自然地涌起某一经文,在心中自然地颂念,此时也许正在脚不停步地行进中,但是能量却很强劲。驻足一观,原来一户人家中正在宰杀生物,由于心中慈悲,自然感知这一信息而心发经音以助生灵解脱。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很典型的随形颂。所以颂经法中的姿式,虽然各有定规,但是也要灵活掌握,关键是心灵感应,姿式只是辅助念的一种形式,不应本末倒置,单纯追求外在形式而将心正意诚这个根本弃之脑后。有口无心地颂念,只是徒具空壳,无法打开经或咒的场性释放能量,是修持顶礼颂经法的大忌,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浪费时间,亵渎真经。顶礼颂经法,与师印心极为重要。正规修习颂经法的开颂之前,一定要先推心香与经和咒的本师用心去感应,观师默像。借助经和咒本师的无量功德能量场进行颂念。开颂前要礼貌周全虔诚地向本师求助,以心印心观想自己即本师,本师即自己。身中污浊严重者(最忌荤腥气)只宜观师在眼前上方。自己处身于师尊的场光之中。请师观想后,应当默思颂经或颂咒的目的,要启动内在心身场的愿力。例如:愿我颂某师某经所产生的无量功德场,回向给我体内所有疾病的本因众生,愿它们获得此经或咒的无量功德后全部化解怨愆,获得解脱和超渡。完成所介绍的这二个程序后,再正心诚意地开始颂经或者念咒,这样才能最大效果地发挥顶礼颂经的功用。这个求师、设愿、诚颂三步都是必不可少、环环相扣的过程,要整体性地把握住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方法。颂经分为心中默颂法和心口合一开声颂两种,两种颂法各有作用,因时因地因事灵活使用最好。初修时宜心口合一而颂,出声较好。目前很多经文运用唱颂法,这种唱颂法只能应用于帮助记忆经文的炼习过程中,正式颂经时不可采用唱颂法,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心、意、口合一至诚而颂,才能真正启动经文的内含场性,才能与师相印进入无量功德场同频共振,才能将自己的愿力真心透发出来,与师场、经场和谐一致,发挥功效和作用。颂经超渡方法的本身,存在着被动超渡化解罪因和主动超渡积功累德二个范畴。自身显现的疾病和潜在疾病的本因,命运中的不良遭遇和潜在尚未出现的厄运的本因,这些是属于被动超渡的对象。这个被动是自己的一点灵光在历史上和现世所造业成因的,它们会逼着你去承受或者化解,躲也躲不掉藏也藏不住。所以属于一种被动式的超渡,必须要重点全面地解决好。一个人在修炼的相当长的阶段中,是边承受边化解这些本因所产生的内外作用力。由于我们在渐修过程中主要是依赖师父们的呵护,本身没有积累较大的阳德阴德玄德等功德去进行置换化解,所以相当一阶段都是被动的状态。当然,被动中也有主动,明白了道理后就能变被动为主动。这个被动中的主动法,除了师助化解法、悔过迁善法,功德置换法,众善奉行外,顶礼颂经法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法宝之一。颂经法中的设愿,是具有可调整性的,例如,因为母亲有病,百药无效,亲恩难报,自己又暂无功力替母清除病因,如是设愿颂经为母亲解脱病魔,决定从某月某日天始,虔心颂念观音菩萨的《大悲咒》二十四天或三十六天,或四十九天。每天念颂 x x 遍。愿我这 x x 天所颂念《大悲咒》的功德,回向给母亲体内历史上造因而客居的众生,愿这些众生获此功德脱离苦海超生得渡。如此持续正心诚意地行持,最多49天。一般非不可逆转的本因肯定能够化解,疾病也许就不药而愈了(当然也不要放弃正确的医疗)。设愿后一定要言而有信地坚持颂念,必定会生出无穷效力,使疾病不药而愈,或者困境解脱。再例如对自己身中的疾病根治的设愿;对生存环境恶劣求得化解脱困的设愿;对其他善男信女帮助性的设愿等等,都可以比较正规地通过修持顶礼颂经法助己助人助众生。有时也可随缘遇境颂经相助,当慈悲发自真心,有时一句心颂能抵万句经。通常情况下,有缘经过人间真正的驻世明师点用此法后,应用者效果最佳也最快,未经师指而自用也有巨大效果,只是时间会较长一些,要注意持之以恒。使用顶礼颂经法者本身的修炼层次,也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力,强者时间短,弱者时间长。正法持修者强,旁门盲修者弱。心性品德佳者强,反之则弱。这些因素实践中在都必须注意区分和鉴别,不要在法上找原因,多在心中寻因,就能觅着正途和方向。消因消业佛道经咒文章介绍佛道祖师们悲怜后世之人不明自然大道真理,亿劫漂沉。为了接引后学教化众生,曾留下众多清因消业的经咒文章,以备后世进修者脱离苦海,早出沉沦。佛家的经典,流传的较多,世俗之人也皆修习。道家的经典同样浩如烟海,但近世流传于社会中的不多,大都在道门中人内遵修。我根据能量场和信息量的不同,以及接缘随缘修证的差异,向大家推荐佛家道家四部经咒,供大家研修。佛家:《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大悲咒》。道家:《北斗真经》;《三元妙经》。经文内容我们将录成简体,有些生辟字标注拼音,推荐给大家学习研修。功德置换法修真者是辩证法的实践者,修真要时刻注意把握矛盾的转化,在全面运用实践几种清因消业方法的同时,要积行累功,修持功德,为社会为民族众善奉行,诸恶不作。用大量的功德善行对恶因业缘进行置换。以奉献于众生的大量功行德行转化恶因与善因之间的矛盾,抵消和化解恶因业缘的作用力。我们曾经讨论过功德分为三种,这就是显德、阴德和玄德。这三种功德要全面施为,不因善小而不为。 显德之为,要真心善愿而作,以众生心菩萨愿而施行,避免和清除以一己之私心,利己之欲念而为。显德虽然易为,但是心不正,愿渗欲,则行德而无功。显德虽然具有“显”性的特征,但是以无私欲无妄念之心为之,不难转化为阴功。玄德之为,不甚容易。它与内修层次,功力高低,神性佛化水平直接相关。虽然较难,但是修真者必须明白和掌握玄德积修的理论和方法,在勤修苦炼的过程中,道志佛愿育心性,静待缘法成熟。水到渠成时,积修在玄天。阴德的积修,我们曾在理论上讨论过,阴德的修持除了我们讨论过的内容外。还应当了解阴德不仅可以施之于社会显态环境,还可以施用于隐态环境之中,作用于太极弦的阴侧。小时候有位师父,大年三十的半夜子时,带着我到野外十字路口旁,焚烧一大堆黄纸。他说:“世人过节皆安逸,我辈借机渡亡灵……”烧完纸在寒风中小坐了片刻,然后他指着四周的村落,讲了一些新的一年里那些村里将要发生的新鲜事,甚至哪家会添几头猪娃也如数家珍。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年后每逢清明、七月半,年三十等等相关的日子,自己也悄悄买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的黄纸。依照师传之法,将纸裁成巴掌大小,然后对着纸,将纸的隐性场整个托起,令性体送往祖师案前,求师慈悲加注救苦超渡的能量。然后将整个纸的场性收回,重新注入纸中。再对着纸静坐,先祝愿此举的福祉,再颂相关的经咒七次。有时在无为下加注一些信息,其能量则更加增强。届时觅地(寻觅合适的场地——编者注)慢慢烧,边烧边在心中反复念颂“南无地藏王菩萨”。时见场面肃穆而又浩大,阴冷中不失祥和……。我曾带着一些弟子施行此举,都有不同感受感应。许多人尝到助众如助己的甘甜后,将这个习惯坚持了下来,给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安祥和愉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清明祭祖的习俗,那只是对家族祖先的缅怀和悼念,我们暂且不论其真实的作用力大小,但是这对世人而言是必须的为人子孙的道德。但是对修真者而言,我们志在众生,要慈雨普降,阴功广施,不能仅仅局限于私家小地。当我们的功德不厚积累不多之时,特别是身体为阴业所困之时,为什么不发心用此法积累阴功,让此功德同时回向给体内的众生,使它们也获得解脱,不再困扰我们的身心呢?化解疾病的本因,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德置换才能化解消弥,当我们修为层次不高,能力暂被局限之时,显德和阴德以及玄德都没有大量积累起来之时,就应当启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对体内客居和身外作用于环境的恶因业缘化因求解,将所积功德回向给它们从而求得双方的解脱,获得心身的清静。修真的基本要求一、志宏愿坚修真和内功修炼都是自我生命的重塑和再造,这种重塑与再造是一种隐显同修,隐显机体机能,向先天返归的立体性、整体性彻底改变。因而它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不同,它存在着自身客观规律的一些特殊要求。这些要求之一就是实修者都必须树雄心立大志。志小修炼成效小,见验速度慢。仅以强身健体治病疗疾为目的者,常常并不能最终如愿,病去疾常至,停炼又全非。而立大志者实修,以众生为念,救度众生为志者。疾病常不疗自失,无意于疾疾自无。炼内功者、修真者。人人均应树立起超凡入圣的远大志向,以前辈贤哲们的宏大志愿为己志,高瞻远瞩,不甘于小成。前贤不畏后贤,他们都愿意帮助接引后来者居上者,后来者应有脱俗居上之志。要想确立正确的宏大志向,使志向高尚远大合符自然大道本质的要求,首先要了解修真的妙谛,了解和掌握修真的基本理论,了解其方法,了解其层次,穷究其理,通晓修持法门。对这些了解得越多越透彻,才能真正树立科学正确的大志向。否则,修炼就如盲人骑瞎马,修炼很容易半途而废,修炼过程中也无法逐步提高,不易发现和掌握修炼中的妙境,也不易得到隐显空间环境中师父们的加持接引和帮助。志向大小、高低的确立,是依据各人思想对修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确立的。所以也应依据思想认识的提高,不断修正提高志向,使志向符合自然大道的客观本质,立志后还应不断坚志、恒志。修真界曾有不少人二易其志、三立其志,才符合师尊的要求,师尊才愿意传授的事例。志向不符合自然大道的要求,则很难获得隐显师传真传,这是必然的客观。超凡入圣远大志向的确立,还必须遵循下述几点要求,才能确保志向的远大和可行性。1)正确对待世俗。前人认为,世界乃是一个积情的大场所,世间人皆被七情所困。七情六欲都是造生孽因的根源,凡人自食其苦果而不自知。是故情浓于妻子,则毕世牛马;情炽乎利名利,则终身为缰锁羁困。古者达人高士,都视世俗如仇。今日炼功者,大都混迹世俗,处身于社会之中,七情六欲之干扰尤为剧烈,其身心无时无刻不被后天的物欲所熏陶,受到浸蚀和污染。如何正确对待世俗,居俗而不染俗,在尘而脱尘,如何象莲藕那样生于污泥之中而本身却洁白如玉,洁身自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先师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这里的“大”,就是指大志向、大抱负、大气魄、大定力。隐于朝市之中修炼是对修真者的一种严峻考验。正确对待世俗就是一项严肃的课题。没有超凡入圣的远大志向,坚定不移的修真毅力,就无法出淤泥而不染,就无法抗拒世俗情欲的干扰,就很可能随波逐流,被世俗浊流所淹没,将苦苦修为毁于一旦。修真者要达到和保持心清静、意清静、身清静,进入真正的先天状态,就必须正确对待世俗,刻穿世俗,不断地涤去人心、欲心、识心、凡心、使心如止水,心如明镜,经常拂拭,勿使沾上尘埃。通过主观的努力逐步达到无镜亦无台,何处惹尘埃的上层境界。修真者要学习莲藕荷花的风骨,莲藕晶莹洁白如玉,深植污泥之中而不染,荷花出自于污泥中,但一支独秀,清香彻人心脾,洁白无瑕,毫无娇柔造作之痕迹。它们虽处于污泥之中,但不被污泥所污染,反而从污泥中提取营养,为己所用。莲藕荷花的这些特性,诚为修真者的楷模。许多功法中取莲花用为功法,其意义是很深长的。观音坐莲台,实质上是功法,是修真的思想方法,莲台象征着冰清圣洁,象征千古以来超凡脱俗的道德精华部分。修真者要出世俗之污泥而不染,朴实无华,要尽量使自己的身心保持清静状态,尽量逐步完全地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是一时一事,而是保持一生一世终生不辍。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之中,始终象莲花那样,生于污泥之中,却长出洁白如玉之藕。藕虽有节,心空而不染污泥。修真者既要象藕之有节,具有骨气节气,坚毅果敢,百折不挠。又要象藕之心空,藕因心空而处污泥不染,人之修真,只有心空才能不染尘俗浊流。修真人始终要注意学习和保持荷藕的风范,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有污泥浊水影响,随时随地都有一些矛盾和困难牵制。但是自己不要为外界所动,不为世俗的表象所引诱,也不为世俗的邪恶压力所动摇。尽量地在自身的环境中,站稳自己的脚跟,明白自己的事业。有节操但心空不染俗尘,不为环境所左右,不为他人所干扰,不为酒色财气、名利是非所眩惑动摇,正直无邪,无私无欲,一心修持,才能脚踏实地地达到大志向所定之目标,象莲藕那样开出冰清玉洁的花朵,直上莲台得全真。2)寻访明师:俗语云:“良鸟择木而栖,择之不精,必下乔入谷。”修真之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修持以道德双修、性命双修为正途。“性靠悟,命靠传”。入门修持必须明师指导,才能节节应手,步步顺利,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修持程序。明师,是指明白、通晓修炼步骤、过程、方法、诀窍的老师,并且其自身经过切身实践体验能够解惑、释疑者。道家学说,三千六百门,内容庞大复杂,千门百派,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并非唯此一家独好,唯我独尊。自我标榜者,并不足取。初入门问道者,应当勇于探道,就正高贤,参稽载籍,执中而不失其权,才能访得明师。穷理、尽性、了命,如无明师教诲指导,任你百般聪明,也难窥透其中玄奥,一纸之隔如隔千山。无明师指导则理难尽义,性难明真,命难漏尽。修业很难达到上乘境界。师寻徒易,徒寻师难,有心向道,蓄德为先。寻师是难,但世间并非无师,空间之师则更多。树立大志和重德、修德是寻到明师的关键所在。前人云:“修德持恒明心时,恩师自寻至静室。”这句话诚恳地说明了师寻徒的先决条件,隐显师尊无处不在,时空屏蔽也不能将其阻隔,关键是寻师者自身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蓄德为先,明心待时是中肯之言。实修者必须有德、有志、有探道之勇气,才能水到渠成,机缘际会,寻到明师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