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道家真人-《九郎资料集》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德及微命的道家真人

    从秦汉到明清的二千余年之中,道家、道教史上有许多致力于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普遍慈悲为怀,以拯救万物生命为己任,道德高尚,修持精深,故被世人目之为神仙,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下面介绍一些代表人物。�

    祝鸡翁,秦时洛人。据《列仙传》记载,他在尸乡北山下养鸡育种长达百余年,规模颇大,种鸡有千余头,任其自由地在山中生息,“暮栖树上”,每一头鸡皆有名字,“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后来祝鸡翁又去吴地,作养鱼池,饲养各种各样的鱼类。鱼池傍的吴山上,又有白鹤、孔雀等珍稀动物,“常止其傍”。看来这位祝鸡翁对于鸡禽鱼虫非常热爱,正是为了保护、殖育这些动物,他才奔波各地,建立养殖保护区。他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商业上的利润,因为他“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之”。这种与物致化的精神,深得时人称赞:“人禽虽殊,道固相关。祝翁傍通,牧鸡寄欢。育鳞道洽,洒鸡树端。物之致化,施而不刊。”

    李奚子,据载为晋代东平太守李忠的祖母。《墉城集仙录》曰:其心性善良慈悯,多行善助人,兼及动物,以阴德为事。“每兴一志,务于救人,大雪寒冻,积稻及谷于园庭,恐禽鸟饿死,其用心如此。”故人们谓其得道成仙,“而居华阳洞宫中也”。�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侯官人。《神仙传》称其精医学养生之道,后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报报酬,“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这种奇特的方法,使得庐山增添了一大片森林,为老虎、珍禽等动物提供一处安养生息的天地,真可谓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一大功绩。不仅如此,董奉还在林中设立仓库,时人欲买杏时,可将谷物放在仓中,自往取其相同价值的杏子,“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这样一来,又帮助了许多贫困无助的人。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动了历代的民众,道教将其列为神仙,后世每以“杏林春暖”赞誉道教医家的崇高医德人品。�

    郑思远,东晋时著名高道。据《洞仙传》载,郑思远隐居庐江马迹山,慈爱济物,仁及鸟兽,所住山中有老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还山舍养饲,虎父寻还,依思远”,从此三虎相伴郑氏,形影不离。后人对于这种善待动物、仁及鸟兽的行为大加赞扬:“《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思远可谓上善者也。至于养道林泉,仁及鸟兽……可谓道之高,德之厚,上善之感也。”

    陆法和为北齐隐士,他隐于江陵百里洲,其衣食居处如同苦修行者。或谓出自嵩高,遍游名山,即入荆州。他随缘劝化,或显神迹,或示因果,规劝人们爱护动物,切尔滥杀无辜。据《北齐书?陆法和传》记录,他曾在襄阳城北大树下,令弟子掘之得一巨龟,身长尺半,法和谓此龟已有数百岁,放其归山。“龟乃入草”。有人戏截蛇头,来诣法和。法和说:“汝何意杀蛇?”因指出以示之,“弟子乃见蛇头齿乍裆而不落。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陆法和飘泊江湖,所泊之外,“必于峰侧结表云:此处放生。渔者皆无所得。才有少获,辄有大风雷,船人惧而放之,风雨乃定。晚虽将兵,仍禁诸军渔捕,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吃之,或亡其船缆。”这些记载虽颇神奇,但陆法和苦心劝化、保护动物的善行是值得嘉许的。� 李元基,为唐代道士。据《南昌郡志》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降居建昌葛山,精通道术,以符水丹药救人无数,且仁及禽兽,凡遇动物有急有难,务必拯救,“探虎骨,针鹊影,活鱼鳖,甚众。”与动物亲善相处,有人“见元基跨青鹿如飞”。�

    太白老人,为唐代隐士,隐居陕西褒中太白庙。唐玄宗开元初(713年),有百余名巴人入褒中随山伐木,到太白庙前,见有松树百余株,各大数十围。巴人大喜,伐之已倒十余株。有老人戴帽柱杖而至,劝阻巴人说:这些都是神树,不能砍伐,必须停止。巴人不听仍伐。老人说:若再不止,汝当俱死无益。巴人仍不觉悟。“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尔有虎数百头相继而至”,伤其恶人而将松林护下。世人传说,这位老人就是太白神。�

    孙思邈,他不仅是一位大医学家,亦是一位保护动物的仁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九载:“常蕴仁慈,凡所举动,务行阴德,济物为功。”一次偶出路行,见牧牛童子捉杀一条小蛇,小蛇已受伤出血,“思邈求其童,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裹,放于草内”。类此的救护事迹甚多,后人评论说:“小蛇之伤,昆虫之微尔,思邈以药封而放之,其德及昆虫,非人可及。至于龙宫之报,感灵异之若此。《道德经》曰: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孙思邈以之。”�

    边洞玄,唐开元时幽州女道士。据《墉城集仙录》记载:“幼而高洁敏慧,仁慈好善,见微物之命有危急者,必俯而救之,救之未获间,忘其饥渴。每霜雪凝冱,鸟雀饥栖,必求米谷粒食以散喂之。岁月既深,鸟雀望而识之,或飞鸣前导,或翔舞后随。”后至成年不嫁,入观修道,多贮五谷之类,“每朝于**散米谷以饷禽鸟”。倘遇岁饥,又分所贮米麦以济贫者。如此行善积德,始终不懈,“三十年积聚五谷,饷饲禽虫”。以至道成功圆,传说飞升成仙。�

    黄灵微,唐代著名女冠。《墉城集仙录》谓其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婴孺,道行高洁,世人号为“花姑”。自唐初来往江浙名山灵洞,常有异鸟灵兽随伴。“有野象中箭来投花姑,姑为拔之,其后每斋前则衔莲藕以前。”

    韩西华,亦为一名热爱生命、保护动植物的志愿者。《墉城集仙录》说:“韩西华,不知何许人也。慈爱于物,常行阴功,至于蛸翘微命,皆爱而护之。学道得仙,今在嵩山洞天之中。”�

    王柯,字仙柯,四川青城横源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九曰:“形状异常,幼颖异拔,俗家巨富,不以经意,长则仁慈好善,见老弱穷困者,恻然衰之,形于颜色,周急施惠。每大雪时,施粒食以济禽鸟。”如此善待万物,道备功满,相传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飞升成仙。�

    马维藩,字介夫,号静元。明万历间安肃人。初为儒生,后遇异人授以方外之传,遂觉悟而入道。《保安府志》说:“维藩素慈祥,乐接引,于芽甲草木、含息蠢动之微,皆不欲伤之。与乡人言惟种阴德、存天理外,无长语。乡人皆敬信之。”�

    总结以上所述,可见道家、道教中人在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始终一贯地身体力行。这种优良传统非常可贵,应该总结、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加入当代世界环境保护运动,成为绿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门派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道教门派: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仙道源流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想让大家看看中国至今真正的仙道传说来源。故此将此篇奉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远古之事无文字记录,故所有文明惟赖口耳相传,在口耳相传之中,难免岁深月久而失真,神仙之道亦不能免。

    有文献记载之后,对于古老之传说,当然可能引用,虽无可考证之史实,亦不妨列为参考。

    在传说与事实之间,争议性颇多的,便是神仙道术之渊源。依《庄子。在宥篇》所记,仙道实渊源于广成子。

    昔黄帝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于是往见之。由于见面之时,表明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引来广成子一顿责难,斥之曰:“汝所欲问者,不过是物之质;汝所欲官者,则为物之残。自汝之治天下,云气不待簇便下雨,草木不待枯辄零落,何足以语至道?”于是黄帝辞别,捐天下,筑特室,以白茅为席。闲居三月,复见广成子,不敢问治天下之术,转问修身之道。广成子乃告之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又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