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煤矿是能源,是工业的根本。 多年来,探测队们一直在寻找蕴含煤矿丰富的地区,可是并没有太大的成效,没有令人震撼的煤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根据阿瓦师傅的说法,搜集当地流传的消息,玉龙赤杰都司的西北部有煤矿,经过勘探,的确发现了一些,可是并没有找到矿点。” “我们猜测,往西北更远的地区,很有可能会有煤矿,不过因为已经进入了金帐汗国的势力范围,并不安全,所以我们放弃了继续往前探查。” 永乐十一年。 铁道的终点在委鲁母,从委鲁母出发,抵达撒马尔罕地区,根据探查部规划的铁道总里程,大概为三千五百余里,终于正式拉开大幕。 工程队不会担忧遇到偷袭,建造的铁轨也不会被偷走。 沿途的居民点,主要是大明人口的城镇。 西部七省铁道工程部从铁道工程部汇总脱胎而出,正式铁道工人数量为二十万人,西部七省的战俘人数为三十余万,加上阉工里抽调的万余人。 修建这条铁道,直接的建筑工人数量,高达五十六万。 五十六万人分布在各个地区。 无数的物资从国内供应。 大明工局各工厂的,民间商行们的,当地城市百姓们的,粮票银行的大拨款下,仿佛再现了北平模式的现象,二十三年的工业化投资,终于在大明全国铺开,得到了反哺。 粮食不缺的。 缺的是铁,煤,一切物资都缺。 加上南洋的铁道,奴儿干都司的铁道,国内的铁道,在大明粮食大丰收,各仓爆满的条件下,大大小小的工厂的口号,变成了人歇机器不歇。 如果不是北平模式,那么这个需求,会吞噬一切,包括工人们自身。 因为生产出来的物资,一车一车的被拉走,通过铁道和轮船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产量成为了派迫在眉睫的事情。 国内有工民联合部等部门和法律压制着,并且还要维持良性的循环,其实大明的内需,在这样的工程面前,变得并不怎么重要。 不过呢。 京城有位没人可以动摇的太子。 所以大明工局和商人们想尽了所有的办法,终于,他们在高丽看到了机会。 成吨成吨的煤矿铁矿运输到国内。 可是国内仍然不够。 商人们恨不得把一个人当做十个人使唤,恨不得工人不睡觉,不停的干活,就算是这样,也满足不了需求。 铁道也是如此。 中亚地区的铁道桥,导致更高的建造难度和工期,那些大明铁道正式职工们都吓得瑟瑟发抖,哪怕他们有工民联合部保护。 每日都有战俘死去。 工程部不缺粮食,所以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为了保障战俘们的健康,还不惜从国内购买了大量的草药,并请了很多的大夫。 可是工程的危险,以及超高强度的作业,导致只能缓解一点。 学者们感叹工业化的恐怖。 他们以为山一直是这样的。 北平模式的工业化,已经让大明震撼了,可是当北平模式通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大明各地打好了根基后,散发出来的力量,仿佛火山爆发一般的毁天灭地。 这股力量不受人的控制,哪怕是朱高炽也不行。 幸运的是,多年来的布局,让这股力量并没有出轨,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生产。 天地间仿佛只剩下生产。 工厂开了一家又一家,工厂的商品永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以铁道为核心的大基建之下,仿佛最新的火车一样,势不可挡的前进,谁也拉不住。 没有商人们顾得上什么遗产税,什么这个限制,那个限制。 人们想尽办法生产。 生产就有回报。 工人们的工钱又提高了,开始了大量的消费,而工业产能的限制,让大明各地“嗷嗷叫”。 “疯狂的时代。” “危险的时代。” “伟大的时代。” “恐怖的时代。” 报纸上各色各样的声音,无数的学者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工厂的工匠们,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想尽了办法解决工厂遇到的问题,改进机器,提高生产效率。 各种土办法被拿出来,通过新的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想出了办法。 火钳的力是向内的,工匠们反其道而行,改变了火钳的用力方向,类似的工具,让工人们轻易的掰开半人高的铁圈的距离。 刚从高炉里出来的红通通的密集铁圈,通过工人们使用这类的工具,一处处的被撬开,成为了巨大的弹簧。 凸轮锤、摩擦锤、脚踏锤、吊锤. 工匠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锻造厂、冶铁厂问世了一样又一样的机器,一个个的环节的效率提升,最终成倍的增加工厂的产量。 高丽最大的铁矿被发现,最大的煤矿被发现。 倭国的银矿被发现。 如果说十六到十七世纪,西班牙人占据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三的金矿和银矿,那么如今大明人所能达到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找矿。 他们在西部七省找矿,在塞北和塞南地区找矿,在南洋找矿,在海外找矿,他们需要一切的矿石。 通过朱高炽的引导,直接跨过了殖民初期的阶段,进入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的阶段,加上大明的体量,当朱棣回到国内的时候,对大明有些陌生了。 说好的仁义道德,做人的廉耻心呢? 大明人疯狂的寻找矿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自古以来皆如此,天下所有矿产山河,都属于大明!” 被高丽南王决绝开放矿区的商人,当着高丽南王,手里十万兵的豪杰面前,理直气壮的大声呐喊,气的高丽南王病了。 蒸汽机火车刚刚起步的时候,速度很缓慢,动静也很大,当跑动起来后,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势不可挡,很难控制下来。 而且高速行驶中,急停反而会导致火车出轨。 同样的道理,不算非大明籍,国内人口已经亿万的大明,因为全社会的缺少能源问题,犹如疯狂的巨无霸。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什么家也好,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都是因为社会需求而变化的。 是先有了社会需求,才有了理论的普及。 什么样的思想,都能在儒家这个大杂烩中找到。 这样的时代里,大明百姓们是最幸福的。 包括学生们。 县学,州学,府学,国子监,无论什么学校出来的学生,他们都不缺工作,有底气规划自己未来的前程。 各家的商号来到学校招人。 各家的单位也赶来了。 甚至朝廷都出现了。 招人,扩张,招人,扩张,陷入了一个循环,拼的是扩张的速度,谁扩张的快,谁的资本就变得更雄厚,以人为本变成了抢人大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