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礼部官员感叹道。 大海并不是固定的,包括礁石也会起伏,甚至改变位置。 同样的海域。 原来此处没有礁石,某一天可能长起来,原来有的,也可能哪天落下去,更甚至转移位置,也不是不可能。 沿海地区的航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否则也没有近海出现那么多触礁而沉的船只了。 所以船只最重要的永远是经验丰富的船老大,他们可以通过肉眼判断,海平面下有没有礁石的存在,最大力度的保障航行的顺利。 不过人不是探测机器,总会有疏漏的时候。 大明的船只前往了高丽以南,双方最终得出的结论,大明的官员祭奠了高丽南王的使臣,送出了一笔礼金,算是告慰这些人,高丽南王也重新派出了使团。 其中一名牺牲使臣的家属,提出希望迁居到大明,礼部商量后,给予了同意。 不过这点小事,礼部官员并没有上报。 不管是高丽,甚至倭国也有大户人家搬迁至大明,连渤尼国的老国王死了都不愿意离开大明,何况别的人呢,南洋不少藩国的人才涌入大明。 随着人才的涌入,为大明国内提供了更多的视野。 例如中亚地区的织法,南洋地区的一些花纹和制布工艺,虽然比较路后,可是他们的做法却很新颖,与大明内地有不同的风格。 经过摸索后,浙江的纺织商人们,也发明了一种新的梭织织法。 新的布料特性,裁剪后的衣服更为的菱角分明,让工字衣、中字衣等款式的服装,人们传上去非常的挺拔,大受市场的欢迎。 虽然不如棉衣外套保暖,可比棉衣款式要好看。 还有中亚地区的制炮工艺等。 宋朝的火器经过蒙古人带到了中亚地区,又从中亚传入西亚,然后在西班牙地区流传开,最后于西方兴起,反倒是发明火器的国家禁止了火器发展。 虽然大明有了更先进的火炮,可是中亚地区的工艺,能为大明的工匠们提供新的角度,也有自身的长处,值得大明学习。 西征军部分返回了内地。 一支支的军队抵达京城,参加大明阅兵典礼。 各大报纸刊登军中的英雄人物。 —— 京城以。 附属县区的上元工农子弟小学。 教室内。 “面对穷凶极恶的帖木儿的逼问,无视身前明晃晃的兵刃,杨忠先生平静的说道,:“帖木儿大汗,您拖欠大明的税赋,应该补缴了。”” “轻飘飘的一句话,震慑住了所有人,恼羞成怒的帖木儿,下令杀害杨忠先生,并且用了恶劣的残忍手段。” 台上。 一名先生读着课本。 下面的学生们听得气愤无比。 先生念完后,早已经泪流满面,他虽然没有身临其境,可是却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以及杨忠先生的志向和无畏精神。 放下了手中的课本,先生用包含感情的目光,期盼的看着学生们。 “你们是大明的未来,成长的花圃。”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前几年发生的事情。”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不奢望你们记住前人的奉献,只希望你们能牢记历史,你们能安宁的坐在教室内,过着美好的生活,享受人生的奢侈。” “但是你们需要记住的是,这并不是你们与生俱来的权力,而是先民们为你们奋斗赢来的生活。” “所以你们才能活在美好的生活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那么你们有义务把这颗大树传承下去,不光是你们这代人享受完了,就可以不在乎下一代了,而是需要牢记,薪火代代相传。” 先生看着教室内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中。 有多少能传袭先民精神,又有多少是不在乎的,无所谓的态度,先生无从而知,但是他坚定的认为,这批孩子中,总会有能扛起薪火的人。 因为每代人都有扛起薪火的新生代,才让中华文明代代传承下来。 太祖皇帝。 无疑就是他们那代扛起薪火大旗的佼佼者。 先生希望自己教出的学生们,同样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心学很快在学校里流传起来。 以良知为根基,格物致知,辨明原理,正确的认清事物发展,懂得社会运转,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方能光明正大,知行合一。 正如后世所言。 临终前回想自己一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不畏惧权威。 不会因为利益去做违法犯忌的事情。 扛起家庭的责任,努力的工作,赡养双亲,夫妻和睦,教育子女,生活和美,方不负此生。 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认清楚自己,心学教导人们,怎样成为一个顺着自己心意,又不违背良知,并且内心强大,不为外物所所动摇的人。 否则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在利益面前无法保持本心,一生都会活的很辛苦。 也可以看成如何不成为讨好型人格,不要去和人攀比等等的简单看法。这样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以最好的心态去面对。 因此永乐四年冬。 大批的参加了社会实践,又经过了考核的读书人们奔赴大明边疆各地。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没有人觉得自己吃亏了,因为他们的内心知道公平二字。 而他们的内心。 让他们强大无比,并不认为自己不划算,吃了亏,因为他们从心,无愧于天地,哪怕是在皇帝面前,也能昂其头来。 这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皇帝的权威,也无法让读书人们感到畏惧。 因为他们内心强大。 正如后世发展起来的,普通人都敢指责总统,那怕知道总统手中的资源,稍微照顾点自己,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可是没有人在乎。 反之。 贪婪别人手中的资源,又如何硬的起腰杆,必然献上谄媚,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小人模样。 人的行为来源于思想。 社会由人组建成。 什么样的人构建什么样的社会。 所以社会风气是由当下的人们所造就的,充满了抱怨的社会,并不是前人不行,也不是后人不行,而是当下的人们不行。 不能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理,却不能从心做事。 正如英国专利法的施行。 是初期充满了抗争精神的工匠们,哪怕无数次的失败,仍然向权贵们们抗衡,前仆后继的奋斗下,才迎来了专利法在英国的真正落实。 没有当时时代人们的行为,专利法也不过口号而已。 大批的士兵返回国内,大批的读书人离开国内。 大明皇帝朱棣。 抵达京城。 这一天。 万国来朝,恭贺大明。 数万将士阅兵京城,震撼天下诸国。 盛况通过大明报纸刊登全国。 在大明永乐四年的元宵节,举国欢庆,各地欢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