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石头搭建的房子,与西域地区,和内地都截然不同的风格,让人眼睛一亮,别有一番趣味。 曹端记在心里。 他的行囊中,最多的是书,每天晚上的时候,他会尽量把白日的见闻记录下来,整理成册,第一卷留在了亦力把里,寄放在当地朋友的家中。 第二卷也即将完结,他准备交给眼前的军官。 这位军官出征数年,并不打算留在当地,明年的时候,他就要返回内地,正好托付他的手带回内地,交给自己的朋友。 对方还答应,会帮自己去亦力把里带上自己的第一卷。 “有何说法?” 曹端好奇的问道。 帖木儿此人,自从与皇帝陛下决战败北后就不知所踪,谁也不知道此人去哪里了,也不知道此人是死是活,不光是大明这边,他的子孙也派了不少人寻找,结果都一无所获。 此人虽然不在了,可此人的传说,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演越离,越说越离谱。 王大炳笑道。 “你有所不知,我也是最近才听到的说法,不知道准不准确。” 听到王大炳的话,曹端越发的好奇。 王大炳没有卖关子,直接说道:“据说最早的时候,太子殿下和兵部制定作战战略的时候,太子殿下认为巴里黑是最难的地区,提出军队需要小心对待。我们进入巴里黑地区也是如此,不敢大意,结果你猜怎么样?” “难道当地望风而降?” 就然这么问,肯定就不能以常理推测,于是曹端反问道。 王大炳大笑。 “何止是望风而降,咱们初期能顺利的拿下撒马尔罕,巴里黑地区的部落首领们,可以说出了大力,功劳甚高啊,否则胜利是必定的,不过其中不知要吃多少苦头。” 曹端也跟着笑了起来,眼前军官给他的印象非常好,否则也不会把自己视之如名的笔记托付给对方。 “难道太子殿下猜错了?” “太子殿下倒是没有猜错,不过呢,帖木儿用阴谋诡计杀害了巴里黑地区的大首领,想要用武力征服当地,结果当地反抗激烈。” “越是反抗激烈,帖木儿此人越是大兴屠戮,以帖木儿的武功,当地自然打不赢,可就算如此,巴里黑地区的形势,实在是难以清楚反抗势力。” “所以这么多年来,帖木儿不但没有稳定此地方,还成为了他最头疼的地区。” “你想想,这样的地方,如果向反抗帖木儿那样的对抗我们大明,我们大明和帖木儿的形势又不一样,岂不正如太子殿下所言之事。” 曹端懂了。 远处。 几名牧民正搬着河边的板状石块,在一边的山坡上垒半人高的石头房子,在半成品的房子口出,挂起一块门帘,起到门的作用。 当做陌生的风景看还不错,可是长期的生活在此,不光没有娱乐活动,也没有集市,生活充满了单调,而且物资贫瘠。 换做是谁,也会选择大明内地。 这样渡过一生,与大明内地的百姓们的一生,哪怕同样是贫民,也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难怪朝廷当年关于南下还是西征充满了争议,明明西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朝廷仍然不愿意把精力投放到遥远的西方。 西域行省当年虽然也贫瘠,可有些地区还是很肥沃的,而且与内地通过铁道相连起来,各种优势,哪里是此地可以比拟的。 所以十几年下来,西域行省已经开始具备了朝气,处处有复苏的迹象。 而撒马尔罕作为西边的政治中心,也不过如此罢了,更不用想别的地区,恐怕更为的贫瘠,难怪军队的军人们,大多不愿意留下来。 西域行省的人口。 除了部分的民户,大头就是军队中的士兵留在当地,结婚生子,或者把内地的家眷迁来,有了人口,才有了生产力,经济才能提升。 这是大明当下主要迁移人口的方式之一。 通过生产发展来治理当地。 效率虽然缓慢,但是与内地经济物资形成互补体系,百姓安居乐业,地方欣欣向荣。 曹端没去过巴里黑地区,但是对方这么介绍,曹端已经想象出来,无非是十万大山这样的环境罢了,也就是官有万兵,我有万山的地方民谣。 理论在古代虽然没有,但是游击现象本身就是存在的。 犹如古代没有四大发明的说法,可不代表古代就没有了火药指南针这些。 “所以帖木儿的屠戮,虽然打败了地方上的武力,却没有收复地方上的人心,于是见到我王师,各地才能蜂拥而至的追随,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曹端感叹道。 王大炳点点头,满脸的认可。 眼前的先生从来不扬言,非常的低调,可每每话语中能一针见血,与之交谈,令人愉悦,是个有大本事的人,王大炳毫不怀疑。 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道尽了一切道理。 当初朱能元帅在此地的时候,仿佛天下皆反,处处都是敌军。 可随着大明的治理,越来越多地区恢复了和平,百姓们放下了武器,并且不少的百姓加入了大明,特别是大明工局成立的庄园。 在大明工局经济合作社的带领下,一处处庄园形成,百姓们被组织在一起成为农业工人,负责为撒马尔罕地区的农庄干活。 不用刀枪就能有口饭吃。 这就是教化。 劫掠带来的永远是无止境的杀戮。 大明强大的生产力,与落后地区的结合,不光可以提升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还能让大明百姓们获得好处,这就是底蕴丰厚的优势。 同样的道理。 西方文明虽然高于美洲文明,但是西方人口太少了,当时的他们无法接纳当地的土著,采取了留地不留人的政策,那么大明不同。 大明有接纳当地人口的底蕴。 人口优势的宝贵体现出来。 当下的时代,庞阔地区却又人口稀少,加上大明国内施行的是以人为本的内需方式,本身就是最大的市场,所以与西方的殖民时代截然不同。 也是自古先贤提出教化的原因。 大明的书籍和文字,出现在了撒马尔罕地区,并且在当地建立了第一所学校。 和历史上西方人在澳洲建立的学校不同。 大明在撒马尔罕地区的学校,是真的教孩子们读书明礼,而不是把他们活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