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学者们犹如进入了宝藏的乐园,越是这般,学者们极力的告诉朱高煦,要求朱高煦保护这座城池,否则就是文明的罪人。 这样的帽子,朱高煦可戴不起。 只能下令明军士兵们,约束土兵,遵守大明的规矩。 朱能张辅等人也笑的合不拢嘴。 整个中原西亚的财富,都被帖木儿搬到了撒马尔罕都城,堆积了诸多的财宝和盔甲,更有许多的粮食,解决了大军积蓄的粮草问题。 财宝可以分一部分给首领们,甚至包括部分的盔甲,但是粮食不行,粮食必须归大明。 既然如此。 首领们要求肃清城内的反抗势力,明军也只能答应。 不过明军在各个街头,以当地文字和大明文字写了告示,告示中说明军吊民伐罪,对百姓秋毫不犯,要求各部土兵,也遵守大明军令。 最后。 明军在指定的地区,设立了保护区,任何受到威胁的百姓,都可以去保护区避难,寻求大明士兵的保护。 阿拉伯最伟大的圣贤。 如此崇拜中国的知识,而蒙古大军又带去了宋朝大量的知识和技术。 无数的中华宝典被寻找了出来,包括各国的书籍,学者们每日的工作就是寻找和保护这些书籍和文物,乃至和当地的学者们交流。 后世有人说蒙古国最重视工匠,因为凡是工匠,蒙古士兵就不会屠杀,会成为他们的奴隶集中管理起来,所以蒙古国文明和科技十分的发达。 这样的逻辑,可谓是让人感叹。 总之。 各国的工匠们,第一时间被送去了大明,他们的自由,将会在大明的都城得到正式下发。 一车一车的书籍和文物,由受到大明士兵们保护的百姓参与,和大明的民夫们一起运回大明,反倒是金银珠宝这些留在了当地。 比起路途上的消耗,现在有限的运力,主要用来保护文明。 西征军的捷报,源源不断的传回国内。 从哈实哈儿地区开始。 阿拉伯是世界的中转站,上百年的文化运动,收容了全世界的书籍。 异国他乡的人们,还有工匠和学者们,走在陌生的土地上,内心忐忑,如果不是明军的和善,他们会更加的恐惧。 大明的学者,一路上安抚他们,并与其他的学者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这是来自印度地区的数字,一种记载方式。” “啊,印度数字。” 中国的学者并不陌生。 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西方,西方以为是阿拉伯的,所以称为阿拉伯数字,成为世界通用的称谓。 如此巨大的错误,因为西方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仍然没有改正过来,可见话语权的重要性。 “我的老家啊,是马什哈德,后来被帖木儿征服,此人大开杀戒,我和一些人也成为了奴隶。”一名学者落寞的说道。 他的家乡早已经被毁灭。 如果不是明军的解救,当他死亡后,他的学识也就消失了吧。 “你放心,我们大明最重视读书人,这是真的。”见对方不相信,大明学者努力的保证说道:“你去了我们大明就知道了。” 大明的民夫,和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辛苦的文明财富回国。 学者和工匠们得到最妥善的优待。 随行的还有大夫。 这些结束奴隶身份的人们,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脸上的笑容逐渐浮现,早期的忐忑也越来越少,只是对大明的陌生,让他们保持了警惕。 他们先是在俺的干见到了大明的皇帝。 大明皇帝非常的和善,给予了他们许多的安抚和承诺。 “你们去大明看一看,去大明的都城,见见朕的儿子,大明的国家,由朕的儿子监管,你们还可以在都城,与大明的学者们交流。” “至于未来,等大明打败了帖木儿,光复了你们的家乡,你们愿意回去的,大明愿意承担你们的路费和生活费,保证你们的自由。” 既然如此,众人连连拜谢大明皇帝。 朱棣得知拿下了撒马尔罕,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同样笑的合不拢嘴。 接见了一批又一批的中亚西亚地区的学者们,然后启程前往撒马尔罕地区,靠着当地的粮草,大明的士兵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考虑物资。 后方的民夫们,可以集中全力的运输军事物资,然后再运输粮草,局面对现在的大明,非常的有利。 从俺的干到委鲁母。 一路上建立了兵站和粮点,维持后勤运输线的安全和补给。 人们放眼望去,并不觉得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内心失望。 大明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伟大。 “这样的大明,如何支撑的呢?”一名马什哈德的学者,不可思议的说道。 “让人困惑。” 大明的学者们笑了笑,并没有解释。 现在不解释的效果更好。 人们一路翻越山丘。 地方的贫瘠,让众人的心气越来越低,失望导致人们失去了兴趣。 一直到委鲁母。 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 大明铁道的终点,亦力把里行省的省府。 这里有了铁道,有了蒸汽机火车,有了吊机,还有无数的商品,站台周边有竹子当做钢筋修建的两层或三层的水泥楼房。 全新的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打开。 “这里是一座大门。” 大明的学者,神秘的笑道。 人们蒙蔽的乘坐上火车。 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们,再也不用辛苦的运输物资,书籍和文物们被小心翼翼的搬运上火车,车站派出了专门看顾的工作人员。 “呜呜呜~” “咔嚓~咔嚓~” 火车缓缓的开道。 “这” 学者和工匠们目瞪口呆,他们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大明的学者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是蒸汽。” “里面烧的开水?” 通译们不断的翻译,大明的学者们,也会和对方进行手势上的交流,聪明的人学什么都快,包括语言也是如此,已经有些学者可以不用通译就能交流。 聪明的工匠和学者们,下了火车的时候,就会围着蒸汽机火车头讨论,很快就搞明白了理论上的东西。 终于蒸汽机里头的部件,他们就不得而知。 当火车进入嘉峪关,入眼的黄色越来越少,逐渐多起了翠绿色,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内心忍不住颤抖,原来还有这样的世界。 绿色的世界。 到处都是草木,密布的植物,是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的景象,如此的生机勃勃,看得他们双眼发愣。 十几层楼高的大厦,进入了他们的眼帘。 从远处的铁道,眺望到了西安城的城郭影子,那里的建筑景象,已经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真想去城里看一看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