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有些事会通告,有些事他自己就拿定了主意。 换做有的父亲,可能会内心不满,不过朱棣倒不是很在意,就是觉得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出力还越来越多,京营的事就让他忙了很久。 “京营大致上没有了问题。” 朱棣告诉朱高炽。 京营有十五万大军,散布在京城以及应天府一带,是拱卫京师的防线,既要防备外头的武将,又要防备内部的武将。 “父王怎么改的?” “耿炳文和宋晟是你皇爷爷的人,葛炳文是唯一的开国功臣了,不能怠慢了他,宋晟老将军又坐镇西北多年,对大明有大功。” “因此京营名义上,归属于他二人节制。” “下面则有丘福带领一万豕勇军,王聪带领一万忠勇军,另有陈珪,郑享,徐忠,张信,郭亮,徐理,平安等将领分管京营。” “平安?” “他是你皇爷爷的义子。” “哦。” 朱高炽恍然大悟,想起来了这位。 京营不只是留在京城和应天府,还有一部分分驻在周边的行省,与应天府的交界处,起到监视当地军队的作用,保障没有势力可以威胁京城。 这并不是瞎担心。 历史上日本的织田信长,终结了日本战国时代,谁能想到会有本能寺之变呢。 大唐够强大吧。 最辉煌的时期,一场安史之乱拉开了衰败的序幕。 京城。 绝对不能成为空城。 不但要是天下的政治中心,同样是军事中心,部分防备措施是必要的。 朱高炽可不想朱棣带领大军上万里之外作战的时候,结果有小人作乱,趁机偷了自己的家,铁道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变化。 自己又没有通讯设备。 叛军要是一日千里抵达京城,得不到警示的京城,又没有军队可守,岂不是直接被擒贼先擒王了。 “你还有没有什么建议?” “没有了。” 朱高炽摇了摇头。 刚才朱棣提到的人员名单,大部分是朱高炽认识的,一半以上出身北平系,都是可以信任的人,京城已经固若金汤。 “既然如此,你可决定了是北上还是南下?” 朱棣好奇的问道。 “儿臣已经派了使臣出使帖木儿。” “又派?陈诚可至今没有音讯。” “的确有危险,我已经告诉了杨忠,并且是我最后的通牒,要么杨忠和陈诚平安归来,要么父王带领大军惩戒帖木儿。” 朱棣摸了摸胡子。 他有些不想动。 “父王的威名,必然天下传唱,后人万世所敬仰。”朱高炽拍马屁道。 朱棣露出了笑容。 自己平生没有别的喜好,就喜好点面子上的事情,何错之有。 “那你考虑过帖木儿如果见到我们大明的使臣,他接下来会如何应对呢?” 朱高炽点点头。 他真考虑过。 “帖木儿顾虑大明,所以向大明称臣。” 这个时代。 大明的威望是巨大的。 有前因。 当年忽必烈继承大汗之位,并不是正统的手段,蒙古人不服气。 所以忽必烈得不到蒙古人的支持,他手里的蒙古军队很少,比起他的对手们,属于弱势的一方,从而选择了北方的汉世侯们。 世侯是指辽金元时期,管理北方汉人的特殊制度。 忽必烈带着汉世侯们返回草原上大杀四方,屠戮一切不服,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坐稳了自己的位置。 乃至后世的蒙古国对忽必烈的评价并不好,甚至有仇视的地步,哪怕此人当上了中原的皇帝。 大元无异于是打服了周边汗国的。 大明又击败了大元,洪武朝以来,南征北战,可谓是声名赫赫。 这个时候的蒙古,可不是三百年后已经从世界舞台上衰落下来,被明朝几百年的封锁,连铁锅都造不出的游牧部落了。 无论是金帐汗国,还是帖木儿帝国,仍然活跃着大量蒙古人的身影,统治着中亚西亚,震慑西方。 包括一些传统。 例如帖木儿帝国每攻破一个国家的时候,会先把当地的工匠俘虏到一起,失去了自由,奴隶般的为帖木儿帝国干活。 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虽然会带来生产力和文明的倒退,可初期的时候还是有作用的,保障了游牧文明迫切的生产力需求。 这就是帖木儿向大明称臣的原因。 他只是诸多中的一个而已,不同的是他强大了起来。 “今非昔比,帖木儿已经打下了偌大的疆域,根据我收集的消息,此人刚刚打败了极西之地的一个非常大的国家,靠着劫掠的手段,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粮食。” “以他们以战养战的作战方式,大概可以凑出二十万步兵,三十万骑兵的作战军队,并且长期的远征。” “这么厉害?” 朱棣一脸的古怪。 五十万大军远征,甚至还有三十万骑兵,可不是简单的事,朱棣还以为只有大明才能做到。 “他们不同的。” 朱高炽摇了摇头。 劫掠是他们向心力的保障。 当劫掠完了,立马分崩离析。 现在的确是帖木儿最辉煌的时期,抢夺了最大的一个国家,无论是自身的兵力和物资,都是最丰富的时期,他又不需要生产,更不用管当地老百姓的死活。 正如同样的天灾人祸。 老奴做得好呀。 先把穷户杀了,不动富户,穷户杀光了,再杀富户,可谓是手段犀利,既解决了自身的粮食危机,又消灭了抵抗的苗头。 随后后金入关。 后金做得比李自成强多了。 直接把当地的房子,铺子,田地,粮食分给了自身的军队士兵们,至于百姓们睡哪里,吃什么,没有粮食能熬过几日,又关后金什么事情。 所有下面的麻烦,把制造麻烦的百姓彻底消灭。 所有上面的不满,把百姓们的利益全部分出去。 总之。 损百姓补之,满足上层的所有。 如果统治阶层真不把老百姓当人看,用最狠的手段,老百姓是无法反抗的,因为老百姓没有组织力。 就算吃不饱肚子的时候。 根据后世的研究,只要天灾的年景,限制各地百姓流动,百姓就只能在当地等死。 清朝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清朝在各地有满城,天然的对立阶层,不会和当地同流合污。 封建时代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