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整理好自己的包袱,算了算身上的盘缠,倒也足够他去一趟北平。 说走就走。 读书人打听到了去北平的运船,和乘客们坐在民船上,犹如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随波逐流而上。 北平。 第三代工服换装。 第一套的春装,黑色衬褶袍,缠棕帽, 第二套的夏装,褊巾,白色短褂,黑色单裤,黑布鞋,半袜。 第三套的秋装。 竹盔帽,白色褂,黑色工整外套,黑色工整单裤,黑布鞋。 外套上面左右两边各一个口袋,下面左右两边各一个口袋,黑色单裤左右各一个口袋。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盘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盘扣、后片不破缝。 工人们看上去既精神,又便于动作。 当读书人抵达北平,看到最多的就是穿这类衣服的人,黑压压的一片似的。 “传闻不虚啊。”读书人喃喃道。 北平富裕吗? 算得上富裕,但比起江淮部分地区之奢靡,却也算不上什么,反而显得比较严肃。 但是刚进入北平的地界,读书人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气象。 “这就是北平精神吗。” 读书人仿佛好奇先生,对北平的什么事物都要打听一二。 百姓对这位说话礼貌,谈吐不凡的读书人也很尊敬,基本上都很耐心的回答读书人。 “北平是怎么做到的。” 读书人傻了。 人只有吃饱了肚子,才会显得有礼。 “北平的百姓们太有礼貌了。” 一个是如此,两个是如此,读书人接触过的人,大半都是如此,让读书人实在是震惊无比。 人猛然富裕起来,就会有奢侈之气。 但是北平没有这个现象。 工人们好像过得很好,但也不算富裕,温饱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么优秀的精神是怎么来的呢。 太多太多的社会现象,让读书人产生了极大的求知欲。 “咔嚓咔嚓。” “轰隆轰隆。” 读书人乘坐了蒸汽机火车,去看了机器轰鸣的工厂,还去看了震撼的矿区。 最后。 他来到了乡间。 通州外千户所下的百户所,这里的军户们正在夏收。 卫所改制实验地。 在村头,挂了一块牌子,读书人好奇的看了牌子上的介绍,每户军户一百亩地。 “这怎么可能,如何种得了,又哪里有这么多田。” 读书人不可思议的看着牌子上的目标。 在牌子上,画了改制后的示意图。 井字形。 中间的口字,是八户军户的居住区,然后向外的买块田区,承包给一户军户,合计八户。 未来的这片地方,将会全部形成如此的农户生产现象。 八户军户,八百亩田。 周制啊。 “这不可能实现。” 读书人当即否认,北平异想天开,最后伤害的只有老百姓,心中难免沉下来。 天下大同,是读书人一直以来追求的先贤提倡的社会境界。 但是现实的打击下,人们都知道是无法实现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