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跑部钱进-《重行官途》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二百五十六章 跑部钱进
还是在自己家的会馆里,有一个专门的厅留给冯怡舒和赵华招待只用,并不对外开放。在包间里坐着二对年轻人,一对是赵华和冯怡舒自然不用说。另外一对却是冯怡舒的闺蜜程楠和她的丈夫舒畅。
程家在首都也是个中等规模的政治世家,程老在建国第一次授军衔的时候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可惜是大革命事情,被迫害最后抱病含冤而去。而他的几个子女都被下放到农村,一直到了大革命结束之后,程老和程家的子女才相继被平反。
组织上也是照顾程家,程老的子女相继被安排在国家个部委工作。程老以前是冯老的老部下,在大革命时期,冯老可没有少照顾程家的子女。大革命结束之后,程家和冯家就经常走动。当然都是程家的子女来拜见冯老,冯怡舒和程楠这二个年纪相差不大的女孩子,自然就成了闺蜜。
像程家这样的世家对地方上人来说是高不可攀,但是在首都这样藏龙卧虎的地方,这样的背景比比皆是。何况程老爷子也不在了,程家并没有多少人在政治上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大多都是厅级干部而已。
这家的家庭,常常为了政治上的利益而牺牲下一代的个人生活。程楠也在所难免,其实在大学期间,程楠就已经有了自己心仪的初恋男友。不过那个男孩子是从农村里出来的,程家自然是不答应,安排了程楠和舒畅结合在一起。
当初冯怡舒坚决的站在程楠的身边,让程楠和家族力量向抗衡。冯怡舒还央求冯老去帮助程楠说话。冯怡舒知道爷爷在程家说话可是相当管用的,说一不二。但是没想到程楠的那个初恋男友在程家给他在首都某个单位安排了一个工作之后,居然答应让出了程楠。
这让程楠十分的受伤,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舒畅。后来听冯怡舒说,舒畅这人文质彬彬的,虽然在官场上打拼,却好像一个文人一般。他们婚后倒是相敬如宾,但是到底幸福不幸福那也只有当事人知道,旁观者又怎么能看得清呢。
当初冯怡舒把那个从农村上来的小伙子骂的狗血喷头,赵华倒是理解程楠的初恋男友。有人说 鱼跃跳龙门,只要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农村人和城市人就处在同一条***线上。
赵华是从农村过来的,他深知这句话就是***扯蛋。承认农村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小资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想有所作为,尤其是在官场上,要是上面没有一点背景,那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有时候累死累活的在下面干活,得到的最多的领导的一句赞赏,到最后工作的政绩还是归领导的。抵不上人家有背景的通过关系请领导吃顿饭,之后职务人家是噌噌的往上爬,至于什么业务水平,那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再说那个农村小伙和程楠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可能也不知道程楠的家庭背景。当他知道程楠家世显赫的时候,说不定他已经在打退堂鼓了。虽然爱情是伟大的,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对于二哥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谈恋爱是一回事,或许当初还因为对方的背景而感到好奇才走到一起的。
但是真正生活在一起却是另外一回事,谈恋爱是二个人的事情,结婚那可就是二个家庭的事情了。这里面存在着生活习惯,观念差别等等的问题。况且这个时候对一个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来说,首都的一个户口,一个固定的工作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北京人。在单位工作二年,单位里还可能分房,谈恋爱结婚,那样在家里他就是太爷, 要是强行和程老结婚,不仅得不到程家的待见,在程家那也是孙子。
舒家的家庭背景和程家差不多,也是这种规模的政治世家。到了这个层面,是很讲究门当户对的。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双方的家长或者家里在职的长辈,大多都是部委厅级干部。他们就是要不断扩大人马,要是其中有一个人得到机会上去一步, 得到恩惠的就是整个家庭。他们就是逛撒网,他们最好的撒网方式,就是通过联姻的方式。
赵华解决了欧洋的事情之后,他还是有正事要处理的。他此行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跑部钱进。既然要跑部委,光赵华去也不行,区区的一个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到了部委能安排一个处长接见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且这个年头下面县市到重要来要钱的比比皆是,中央部委要是都答应的话,,那还了得。再说这光景,中央手头也不宽裕。1980年代以后,华夏国出现持续性的高速经济增长。1980年到199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率为9.5%。
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动和促进国家财力的同步增长。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税源的增长速度。从1979年到1993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有数据显示,从1979年财政收入在gdp的比重为28.4%,到1993年已经下降到12.6%,大体上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还要多。
而另一方面,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46.8%下降为1993年的31.6%,中央财政的收支必须依靠地方财政的收入上解才能平衡。
由于中央财政收入严重不足,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甚至发生过两次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借钱”并且借而不还的事。1980年代中期“能源交通基金”,1989年的“预算调节基金”,都是为了维持中央财政正常运转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实行“分灶吃饭”刚过一年,中央就连续两年向地方“借款”,以维持支出的需要,以后的年度中,又宣布不仅“借款”不归还了,还要把这一块财力打进基数,即成为固定的(年年重复的)体制调整措施。到1980年代中期,中央在无奈之下推出“能源交通基金”,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10%(整体约100多亿),来补充中央财政的不足。1989更加捉襟见肘,又出台了“预算调节基金”,同样的口径增收5%。而且当时每年财政会议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出台一些收费措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