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因地制宜更好用-《好莱坞制作》


    第(3/3)页

    而且随着新的备忘录的签订,以往一些因为预算不足而无法实现的创意,在市场变大之后也变得更容易实现。

    华纳的大中华区有更充足的预算用来购买更多的户外硬广,邀请更多的明星主创来华,举办规模更大的首映礼,或者支持更多本地化的创意。

    尽管预算变多了,但真的做起事来,好莱坞大片相比本土影片的营销,仍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一种限制来自公司内部,好莱坞影片在华的整体策略要与北美总部沟通讨论,美国方面面对的北美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而中国市场相关产业链上还没有这么建全和完善,更先进的营销方法和手段有的时候远不如因地制宜更好用。

    杜克就很清楚,目前好莱坞大片在华普遍采用的买硬广、借助明星、办首映等市场做法的移植,整体上还是简单粗放的,缺少真正定制式的营销。

    “中国市场和其他国家太不一样了,体量又非常庞大,你必须单独看待它。”

    早在去年的时候,杜克就在华纳兄弟的董事会上专门强调过这一点。

    从整体上来看,中美两个市场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电影营销渠道的不同。

    在美国,好莱坞传统的营销渠道还是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但是在中国,电视广告中的电影广告却少得可怜。

    相反新媒体、互联网、百度、腾讯这些巨头的参与使得整个中国的营销渠道和美国完全不同。

    这些东西都是北美方面所不了解的,如果不是有杜克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想要说服他们去利用这些渠道变得非常困难。

    在北美市场上,一部电影的营销在电影开拍前就已经展开,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电影进行持续的曝光。不过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营销上做了再多的事,但是最后这部大片没有被引进中国,那么这个营销做得再好也没用。

    即使一部电影确定将被引进,也不能高枕无忧,在相关部门确定这部电影的档期之前,电影的宣传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宣传所能发布的预告片和海报总是有限的,档期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本无从知晓什么时候才能发布这些预告片和海报。

    而在公映许可证下发之前,大剪刀也会密切“监视”影片的一举一动,大规模的推广是不被允许的。

    在各种限制条件下,一部好莱坞影片想要在中国取得大卖,可谓十分艰难。

    好在,杜克的影片从来都不缺乏中国观众的支持,而且在他的提点下,华纳的远东分公司很早就与一系列的网络媒体和社交网站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