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冯源道,“固定的,就是你说的小关节痛。” 陆九点点头,又问,“有失眠的情况发生吗?” 冯源摇摇头,“还好,就有时候忽然痛的不行就会睡不好,那个痛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不过一直坚持吃药,这个情况倒没出现多少次,偶尔发作一下也还能承受。” 陆九问,“药吃了多久了?” 冯源道,“快七八年了吧。” 还行,这个病就算断药也不会有太大的戒断反应。 因为这个药是在压制风寒湿,并不是说五脏六腑功能出现了问题,然后这个药去代替某项功能。 所以,停药的同时,把患者身体里的风寒湿祛除,那么这个病也就能够慢慢恢复了。 不过在此之前,陆九肯定是要分清楚冯源到底是什么症状才行。 类风湿性关节炎毕竟是西医的病名,并不能完全用中药药方来套。 而这类疾病在中医里叫做痹症。 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多与风、寒、湿、热之邪相关,所以病情呈反复性,病程有黏滞性、渐进性等特点。 西医中的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基本都属于这个病的范畴。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说过:“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在痹证的分类上,可根据风寒湿的偏胜将其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又可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的不同而分为皮、脉、肉、筋、骨痹。 刚才陆九也进行了问诊和脉诊,已经基本判断冯源就是痛痹之症。 且以整体视角来看,痛痹也是冯源最主要的病症所在,解决了痛痹他身上的其他小毛病也就一并祛除了。 治疗痛痹其实也不复杂,《金匮翼·痹证统论》就有此类记载:“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 直白点就是阳少了,动能不够,寒气呢,又源源不断跑到经脉里待着不走,怎么办? 自然是给经脉加加温喽。 阳气升起来,温度就起来了,气也跟着足了,这个时候经脉中的寒气就会被一部分热能给抵消,气足后也有力量去推动在经脉里因为冷而走不动的血,这个时候血能顺利通过经脉,痛自然也就消失了。 所以,痛痹得温经散寒。 不过痛痹不是只有寒,还有风和湿,只不过痛痹的话,寒气相比其他两位要更猛一些。 所以,治疗当以温经散寒为主,祛风除湿为辅。 此证,陆九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金匮要略中的一个名方。 乌头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