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番薯一物,三个月就能收获,不怎么需要雨水,深植于地,病虫害也少,进入中国不过十几二十年,种值的人已经不少。 只是现在不得其法,农人百姓以为根茎越多越好,所以番薯生的极小,产量自然就很低。再加上水利和施肥除单去虫都不到位,所以产量并不高。 就算如此,也是渐渐推广开来,因为毕竟优势很大,就算是在两季作插之间种了,也来的及,养养地力也很不错。 最不济,还能喂养牧畜,短短时间,国人就已经知道此物是好东西了。 若是如陈子龙所说,一亩能收到五六千斤,那是何等令人鼓舞之事? 到了此时,郑元勋和候方域,龚鼎孳等人,看向朱慈烺和陈子龙的眼神,不外乎也就是敬佩二宇而已了! “怪不得卧子兄那阵子天天啃徐阁老的农书……”,暗夜之中,候方域摊手笑道:“若是我知道此时能派这么大用场,能立这么大功,我也啃去。” “现在也未晚!”郑元勋仍有很深沉的心事,不过也是忍不住笑道:“太子殿下最喜欢这些杂学博览的,朝宗不怕你家老爷子将来仗青你,只管去学。” “哼当年就有人说徐闹老学术不纯……”,龚鼎孳也冷笑道:“这‘不纯’的学术,现在看来,倒是不妨多一点好!” 若是在数月之前,这三人怕是打死也不曾想到,自已居然能口出如此离经叛道之语! 要知道,复社中人都是学术高深之辈,方以智一生有数百卷书传世,候方域更是惊才艳艳,王悻书法海内无双,吴梅村诗才明诗中有名的人物,而陈子龙与郑元勋,也都是有大学问的人物。 也不知道明末是怎么回事,国家乏力,财政崩溃,军队无能,异族入侵的威胁迫在眉睫,流贼祸乱大半个中国,可偏偏文运却如此昌盛,东林复社和明末文人中,沽名钓誉的当然不在少数,可文才也好,思想也罢,都是远超后世,其后一直利清末民初,才又大师频出,国家气运,与文运正好相反,可不奇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