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五、踏足天涯海角-《红尘渡劫》
第(2/3)页
周航笑嘻嘻地说道:“普通人在山顶涂鸦没有问题,因为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是张三或李四。如果我们这几人在这里留下了一字半句的印迹,那就是一个笑话,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和议论的。”
李遇龙笑道:“普通百姓有他们的自由和欢乐,我们也有自己的约束和禁忌。层次不一样,受到的道德约束也有一些不同,习惯了就好。”
一行人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谈笑风声地往山下走,什么猴山、鹿园这几人都不怎么在意,必定这帮人都是见过大世面,几只小猴小鹿的动物,矮山浅海的风景,还真引不起他们太大的兴趣。
他们来到山下停车场,几个女人和一些保镖们早已候在车前,大家一起上车往西面的天涯海角赶去。
此时的天涯海角还不是经营性的风景区,三亚市正在做看法的前期准备,据说在天涯镇已经发现早期人类生活的遗址痕迹,现在一帮专家学者正在那里考古发掘。
今天的给他们带路的警察们也不催促他们,几辆警车和摩托全程跟着。客人们停,他们跟着停,客人们走,他们就在前面带路。
他们在天涯镇找了一家特色餐馆吃了一餐便饭,权当午餐了。午饭后,周航单独与执勤的警察们沟通了一下,然后回到大巴上继续海边而去。
出三亚市沿海滨西行二十多公里,到达了马岭山下,便是天涯海角的海上奇景。一行人至此,似乎到了天地的尽头。
古时候交通闭塞,人员往来十分不便,唐代李德裕在崖州作的《登崖州城作》是这样写到: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那时候的琼岛,人烟稀少,荒芜凄凉,是封建王朝流放罪臣逆子之地。来到这里的人,来去无路,望海兴叹,故谓之:天涯海角。
唐代宰相诗人杨炎在《流崖州至鬼门关作》悲号:“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他的的诗句倾吐了自己遭到贬谪,当时流放三亚的际遇。
宋朝名臣胡铨在《买愁村》中哀叹:“北往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
这里记载着历史上贬官逆臣的悲剧人生,经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描绘,成为我国富有神奇色彩的著名游览胜地。
这里碧水蓝天一色,烟波浩翰,帆影点点,椰林婆娑,奇石林立,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判南天等巨石雄峙海滨,使整个景区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三位钦天监钦差奉康熙皇帝谕旨,在下马岭海边题刻:海判南天,以此作为中国疆域的天地分界处。
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州范云梯所书。
南天一柱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两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当地渔家指航打渔。王母娘娘恼怒,派雷公电母抓她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被劈为两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为什么古人把这里定为天涯海角呢?长期以来,一直是难解的历史之谜。近年经过多方考察,这一历史之谜已经揭开。清代康熙盛世时期,曾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版图《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活动,位于海南岛南端的天涯海角景区所在地,成为这次测绘中国陆地版图南极点的标志。负责主持测绘的钦差官员们在此处剖石刻碑镌书:海判南天四个大字,以此作为标志,并须永久保存。由此海判南天成为天涯海角游览区内最早的石刻。
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在此镌刻了天涯二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