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咆哮吐蕃朝堂-《姬唐》


    第(1/3)页

    

    看到丰神俊朗,气质卓著的两人,不管是谁,都不得不在心中暗赞一声好。

    松赞干布站起来笑着说道:“早就听闻中原乃是人杰地灵之地,今日一见果然闻名不如见面,从两位就可以看出大唐之盛。”

    “诸位远道而来,今日本赞普带领吐蕃诸多大臣理应为诸位接风洗尘,使者请入座!”

    说完就指着禄东赞对面的位置道。

    王玄策和姬先成都有些意外,没想到当日剑拔弩张,今日却是和个没事人一样?这松赞干布倒也是个人物,不可小觑啊!

    俩人不动声色,直接走到位置上坐下。

    “来人,开宴!”

    随着松赞干布一声令下,一群舞女出现在大殿之上,异于中原的曲调响起,舞女的也动了起来!

    王玄策和姬先成都是经过姬氏严格培养的读书人,不管是武艺还是琴棋书画都有所涉猎,看到异于中原的舞蹈和不同的乐曲,一时间也是倾耳倾听,竟然有些沉迷之意!

    这一幕让禄东赞和松赞干布有些得意,吐蕃走出蛮荒时期不久,舞蹈也多是巫舞和宗教祭献舞蹈,很少有专门供人欣赏的乐曲舞蹈。

    此时大殿上的舞女也是他从身毒,象雄等国中借鉴来的,虽然没见过中原舞蹈乐曲,但想必也不会差很多吧!

    对于这些禄东赞倒是有些发言权,在长安时他可没少给皇帝拉着参加宴会。在他看来,相比于中原,吐蕃借鉴来的舞蹈更加奔放,也更直接,唯一能胜过中原的或许就是新奇了。

    歌舞闭罢,侍从端上各类美食,虽然大都粗放,但也别有一番风味,俩人并没有学吐蕃人裸手拿起就吃。

    而是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从身后的小箱内拿出一套东西。

    只见刀叉齐全,就是不知道那小巧的铜锤是干什么用的?难道是将肉捣烂了在吃?

    “使者这是..............”

    松赞干布也是多次见到这种情况,看了眼老师,却得到摇头的回答,于是只能开口询问。

    王玄策一愣,看了眼宴会现场众人,再看看自己,顿时有些明了,连忙起身道:“赞普赎罪!”

    他指着案几上东西,说道:“中原圣人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就是说面对美食岂能狼吞虎咽?应当细细品尝才是。”

    “我等老师也常说,食物乃补充人之精气所在,肠胃乃消化所在。但不论何物都有其极限所在,我等要是暴饮暴食,肠胃负担过重,这就会引起各种疾病,人也会因为肠胃不好而产生厌食,消化不良等病症。”

    “一旦消化能力减退,那么作为吸收精气所在,必定会影响人的身体康健,随之也会减少寿命。所以,在家里我等都是细嚼慢咽,以期让食物更好更快消化,这样也能减少肠胃的负担,从而减少疾病!”

    随着王玄策的诉说,松赞干布和诸位大臣从最开始不以为然到最后的凝重,最后更是心悦诚服!

    “受教了!”

    松赞干布躬身一礼,面露感激道:“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中原人杰地灵,地大物博,出了像孔圣人和你等老师这样的人物何其幸也!”

    “可惜我吐蕃还在为填饱肚子的发愁的时候,你们却已经开始品味美食。当我们为疾病发愁的时候,你们却已经开始从根本上预防,真是让本赞普羡慕啊!”

    此时禄东赞面露奇怪,脸上露出一丝喜色,但很快就消失不见,听到王玄策话,他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吐蕃的未来,不管大唐想要什么,他都会答应下来。

    这时姬先成起身拱手道:“赞普谬赞了!”

    “想我等一路走来,吐蕃百姓虽然生活艰苦,但也在赞普的治理下自得其乐。我等更是听说您借鉴我大唐的授田法,在吐蕃形成自己的田亩法令,为吐蕃的强盛打下基础,如此功绩赞普足以自傲,又何必如此谦虚?”

    “我等相信,在赞普的带领下,吐蕃必然会更加强盛。听说赞普不但派人去身毒学习佛法,还派人去长安学习中原文明?”

    松赞干布目露得意之色,这是他最为得意的地方之一。

    虽然不是自己发明的,但他却在原由的基础上将之发扬光大,还契合吐蕃本土国情,这点说破天去也不能抹杀自己的功绩。

    听到王玄策如此吹捧自己,就是以他城府也感觉到浑身舒畅,笑道:“不错!”

    “吐蕃年轻一辈渴望知识,只要是对吐蕃有利的都会去学习,就算千难万险也不能阻挡他们的求学之心!”

    随后又有些可惜道:“只是听说大唐的最高学府乃是太白书院?但却不收异族学子?据我所知,大唐乃是天朝上国,如此区别对待,是否有损天可汗的威名?”

    当松赞干布这话一出,整个大殿的气氛突然凝重,就连王玄策和姬先成也眉头一皱。

    随即想到什么,王璇眉头散开,笑道:“赞普还真是博闻强识,竟然也知道太白书院?”

    但还不等松赞干布说话,王玄策却说道:“太白书院却确实是大唐学子向往之地,但毕竟资源有限,就是连大唐学子都是优中选优才能进的书院,若是我皇答应各国请求允许各国学子进入,这岂不是对我大唐孜孜学子最大的不公平?”

    “就好比两户人家,一家已经无粮可食,一家也只能勉强温饱。但无粮可食的人去却要去向只能勉强温饱的人借粮?借了,这家人就会饿死,您说这借是不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