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知识?方法?能力-《百感小集》


    第(2/3)页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上游下来,山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凭艺术语感会发现a描写色彩浓,的风格明快与题干的文字(萧条寂静)的格调不一致,凭逻辑语感,、描写不合理,既然崖壁立在江对岸,坟前石碑上的文字当然看不清,也许根本看不见,先排除、,再排除a,只有b合格,色彩统一。

    能力是结出的果实

    我们知道,农民在春天播下了种子,经过一夏天的辛勤耕耘(铲、趟等),到了秋天方能收到果实,用这一循环规律来比喻我们教学上的事情是很贴切的。我们教的知识好比是种子,教方法(规律)好比是耕耘,能力好比是果实,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紧紧地联系着,“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成果,而技能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能够在实际中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的动作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同时还要获得相应的技能”,这话就是强调知识、能力的并重。我们以同等的态度对待,不断地用实践加以磨练,学生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地培养出来,而且这样得到的能力才是扎实的、过硬的。

    知识、方法、能力同等重要,关系又是如此密切,做题是实践,方法是钥匙,能力是效果,我们来各个“击破”。

    具体做法:

    关于知识方面

    首先,针对忽视知识的情况来个思想教育,向这种学生讲明知识的巨大作用。其次,在基础的一、二年级把知识讲好,做到“全、精、细”。“全”,指把高中阶段的六本书中知识讲到无有遗漏,使学生知识面有广度。“细”,把知识,尤其是重diǎn知识讲细,只有细,才能“透”,才能“懂”,领会好。“精”在“全”、“细”的基础上,突出难diǎn和重diǎn,使学生的知识面有深度。其三,在高三阶段,复习知识,做到个性化、系统化、深刻化。个性化,是按两纲规定把知识各自独立,充分显示它们与众不同的面目,在学生的头脑里打下清晰的烙印,以备考哪个知识diǎn都不“卡壳儿”。系统化,是把知识分门别类,各成一统,使学生既掌握个性又掌握共性,在解决综合题型时不至于“蒙门儿”。深刻化,是说在普遍掌握知识面的基础上,有一定深度,高考试题中有难度大的,学生一见不至于“打颤儿”。总之,“在教学时必须注意传授知识,把知识讲深讲活,使学生牢固地加以掌握。”其四,正确地运用知识,即学和用的关系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则在于改造世界。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学和用的关系”。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指导他们正确地运用知识。如,“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至”两个成语,两者都有做得全、细之意,但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们的老师对学生无所不至”,这就用错了。我们要指明这是用错了对象,使学生不仅了解词的内涵,还要懂得用词时注意词的外延、场合、对象等。要多用实例来指导,让学生在对与错的混合中辨别出青红皂白,以达到正确地使用知识。

    关于方法方面

    第一,交给学生成法,像难度大的实践问题,例如,现代文阅读,人们已经总结出方法了,我们可以直接交给学生,否则,他们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我们利用实例,一边讲(整体把握,局部精读……)一边印证,具体而又形象。第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这适合于难度不太大的实践问题。这对学生是个锻炼,他们完全可以做到。一九九九年三月,我曾让学生任德权在黑板上一边做题,一边总结方法,把长句改成相互衔接的短句(例略)他总结的方法:1读懂全句,掌握句意。2抓主干成一句3修饰成分为一句(或几句)4能用的词语尽量用5注意不能改变原意。第三,反复实践,熟能生巧。不管是我们交给学生的成法,还是引导他们自己总结的方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多次印证,并且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好处颇多。

    关于能力方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