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皇太孙大婚-《我,大明杀神》


    第(3/3)页

    朱瞻壑起了个大早,和自己那尚未返回云南的弟弟朱瞻圻一起进了宫,直接去了奉天大殿。

    皇太孙是君,大婚的礼仪是很繁琐的。

    首先就是这奉天大殿,老爷子一大早就带着文武百官到了,不过不是在殿内,而是在大殿门口,丹陛石的顶端。

    远处,奉天门的方向,朱瞻基缓步而来,走到丹陛石的

    这个时候,在宗人府的队伍也应该出发了,载着新娘子朝着宫中来,从皇宫的南门承天门进来,过端门、午门、奉天门,然后抵达奉天大殿前的丹墀。

    这个时候朱瞻基转道东宫,去给自己的父母行礼,然后到午门外等着新娘子到来。

    新娘子到了之后要下轿,和朱瞻基一起步行去东宫,给朱瞻基的父母口头,然后这一家人再来到奉天大殿的丹墀,给老爷子扣头。

    老爷子再说一大堆场面话,把代表太孙妃身份的如意和发饰赐给太孙妃,然后带着所有人前去社稷坛祭祀天地,最后再到太庙告慰祖宗,这婚礼就算是完成了。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别说朱瞻基了,就连朱瞻壑都觉得自己累得慌,因为这一套流程用了足足两个时辰。

    那可是四个小时啊……

    他就是个旁观者,光是站着就已经累到不行了,朱瞻基又得走还得跪的,真的是想想就累。

    好不容易把该走的礼仪都走完了,也终于是到了宴请群臣的时候了,朱瞻壑也是第一次见到胡善祥的家人。

    不仅是胡善祥的家人,就连太子妃的家人也都到了。

    想想也是正常,毕竟人家是皇太孙的姥姥姥爷呢。

    对于胡善祥,也是胡善淑的家人,朱瞻壑并没有过多关注,因为他家里早就把胡家给查了个底儿掉了,怕是就连胡家人的夜生活都给查的一清二楚了。

    他比较关心太子妃的家人。

    太子妃的父亲叫张麒,早年因女儿为燕世子妃,而被授予兵马副指挥。靖难之役后,世子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升任京卫指挥使。

    不过这张麒没享过多少福,升任京卫指挥使的第三年就因病去世了,被追封为彭城伯。

    现在在远处坐着的是太子妃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

    老大叫张昶,因为张麒的爵位不是世袭的,所以他并没有爵位,只有个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官职。

    老二叫张旭,职位是府军卫指挥使。

    老三叫张升,是太子妃的弟弟,也是家中老幺,更是电视剧大明风华中那个惹祸精张克俭的原型。

    说原型可能不太对,因为电视剧只是用了太子妃弟弟这个人而已,实际上张升并不像是电视剧里的张克俭那般无用。

    恰恰相反,张家一大家子都是忠臣,一辈子都没有犯过事儿。

    在历史上,张家一直都是安分守己的,一般来说自己家的妹妹从燕王世子妃一路爬到了太皇太后,作为外戚,肯定是能得到点啥的。

    但是张家不是。

    明仁宗去世的时候还可以说朱瞻基很出色,能压制住张家的人不让他们干涉朝政,但朱瞻基去世之后,皇帝可是个孩子,当时的太后孙若微都没能插手朝政,一切都是张氏在做主。

    任用她信用阁臣“三杨”及礼部尚书胡濙、英国公张辅等五大臣辅政,这可都是当时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张氏做的决定。

    而张家人呢,张昶依旧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旭依然是府军卫指挥使,老幺张升也只是个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别说干涉朝政了,连宫都没怎么进过。

    想想一辈子老老实实的一大家子,最后被污蔑成了差点儿葬送大明王朝的罪人,也是挺冤的。

    突然,朱瞻壑眉头一皱,偏了偏头。

    不远处,胡家的人正看着朱瞻壑,而朱瞻壑也正是感受到了他们的视线才转过了头。

    微微皱了皱眉,朱瞻壑朝着对方点了点头。

    对方一愣,旋即脸上露出了喜色,并未起身,但还是微微欠身。

    朱瞻壑挑了挑眉头。

    看样子,这胡家人也是不错的,最起码人家懂事理明是非。

    刚才这短短的视线交流中,其实你来我往的交换了很多的信息。

    胡家人的目光最开始是担忧,如果是担忧胡善祥,那就不会看朱瞻壑,显然是因为胡善围。

    至于朱瞻壑的点头,那里面的含义可就多了,胡家人显然是没有捕捉得全,但也算是可以了。

    想想看,一个中军都督佥事的家庭,先是出了太孙妃,以后还很有可能出一个吴王世子妃……

    这家人,以后可以说是所有人的目光所在了。

    得到了朱瞻壑的点头,他们得到的不是什么保证,因为远在云南,并且已经不怎么干涉朝廷的朱瞻壑给不了他们保证。

    但他们所得到的其他的也已经是足够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