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太后大婚(一)-《大清公主》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17章 太后大婚(一)
顺治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过一个皇上比自己更加悲哀,比此刻的自己更加耻辱无奈,比自己的此刻更加悲愤失声,目瞪口呆。他到这一刻才知道,原来多尔衮那么卖力地说服自己出宫,为的,就是密谋这样一件大事。
丹陛之下,群臣朝拜,虽然他们的膝盖是软的,可是他们的背脊是直的,虽然他们的用词谦卑,可是他们的声音洪亮,他们的口中,那么理直气壮地说出最大逆不道的言语,那么道貌岸然地陈述着最乱伦悖行的理由,并要将这些理由强加在自己身上,以天子之名使它们成为一道旨意,一道布行天下秽乱后宫的圣旨。
此刻,大学士洪承畴仍在鼓其巧舌如簧振振有词:"圣母皇太后独居已久,寂寂寡欢,非为皇上以孝治天下之道。皇上既以睿亲王为皇父摄政王,问天下岂有父母分居之理呢?依臣等愚见,何不请皇父与皇母合宫同居,以尽皇上孝思,诚为百姓之幸。《诗经》有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圣母皇太后性甚贤淑,皇父摄政王谦谦君子,实天作之合……"
顺治于金銮宝座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文武群臣,俯视着大明降将洪承畴,忽然想起那个流传已久的秘闻,那个发生在三官庙的桃色疑案--洪承畴本是大明朝数一数二的大将,战功显赫,威名凛凛。于崇德六年松锦一役中兵败被俘,解送盛京,囚于三官庙中,每日望着大明的方向磕头叩拜,绝水绝食,以明心志。皇太极先后派了数位文武大臣前去劝降,许他高官厚禄,又抓了他的母亲和女儿威逼相胁,均不能使之动摇。然而庄妃娘娘向皇太极请命前往劝降,只不过进入三官庙里小谈半日,便让这座冰山为之融化,心甘情愿地投降了大清。在他剃发易服的那日,许多八旗官兵都觉得可惜,不明白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雄怎么忽然就降了,当真就降了。
为了庆贺洪承畴的归降,皇太极特地举行了盛大的封赏礼,并释放了洪老夫人和洪小姐让他们一家团圆。洪承畴跪地谢恩,而那位老母亲却当着八旗众官兵的面杖打亲儿,戟指发誓:从今往后,宁可讨饭为生,也绝不吃这不孝子的半碗水一餐饭。而那只有六岁的小女孩洪妍,毫无畏惧地一直走到父亲身边,清楚明白地质问:爹,你真的降了吗?从小你就教导我要忠君爱国,宁死不屈,现在你竟然背叛了大明,你还是我的爹吗?
那一天,大清的满朝文武都看到了,往昔威风凛凛铁骨铮铮的洪承畴是怎样跪在他母亲的面前,被骂得狗血淋头的。他磕着头,流着泪,一言不发。是那么萎缩,那么怯弱,哪里还有一点点驰骋沙场时的英武刚烈?当他看着年迈的母亲拉着六岁的女儿一步步走远,那灰败的样子,真像是一条狗。
她们没有再回头,仿佛当洪承畴已经死了,再不须看他一眼。
人们自动为洪老夫人和洪小姐让出一条路来,眼看着她们走出大清宫殿,没有一个人阻拦。八旗勇士敬的是忠肝义胆的好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一老一小两个女人表示了最大的敬意。
那悲壮的一幕,顺治虽未亲见,却一再听到八旗将士津津乐道地提起。人们都说,有那样的母亲,那样的女儿,怎么竟会有一个这样的将军呢?人们纷纷猜测那天在三官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诡异的事件,而庄妃娘娘又究竟是用了什么法宝使得这位连死都不怕的将军竟在一夜之间失守变节?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劝降洪承畴,说破了三寸不烂之舌,许遍了天花乱坠之恩,却始终不见奏效。怎么一夜之间,他就降了呢?
顺治知道,在那些人舌根底下压着一句没有说出口的话:与其说洪承畴是皇太极的手下败将,倒不如说是庄太后的裙下娈臣。如今,这个娈臣,这个太后的奸夫,竟要改行做皮条客,为太后撮合另一项奸情吗?
这大清的后宫里,是何等的污秽?何等的**?虽说满人不比汉人那么多规矩,可是也不能如此招摇无行肆意妄为呀。难怪汉人要骂满人是蛮夷,宁死都不肯剃发,不肯臣服清廷呢。
顺治握住椅柄的手越握越紧,越握越紧,终于忍无可忍,腾地站起身,拂袖而去。让大臣们窃笑嘲议去吧,让多尔衮在自己的身后投以怒目吧,让太后娘娘勃然大怒地教训他不孝吧--不孝,总比不伦好。
宫墙耸立如丛林,而顺治疾行宫中,宛如受伤的幼兽在山林中逃窜。
不,他其实是无处可逃的,皇宫深似海,他有什么地方可去?洪承畴的奏折如檄文,而文武百官的朝拜便是千军万马,敌人已经兵临城下,自己却有何妙计全身而退?当退无可退时,是降,还是战?
朱阁成灰,雕梁横藉,顺治蓦然止步,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已成火场的乾清宫前。当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在这里砍杀了自己的爱妃幼女,然后亲自撞响最后一次朝钟召集百官,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应声前来。称孤道寡了一辈子,到这时,崇祯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孤家寡人"。最后,他只得带着近侍太监王承恩来到万寿山万寿亭前,跣足披发,缢死于海棠树下,宣告了历时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至此灭亡。遥想那时崇祯帝的心情,也是像此刻的自己一样悲愤莫名,走投无路吧?虽然贵为皇帝,生前坐拥四海,可是在他最彷徨最软弱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大臣的心向着他。当他亲自撞响大明的丧钟而无人应援时,他是不是觉得枉为君主,生不如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