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沙滩上的摩天楼-《帝国海权》
第(2/3)页
然而这就成了日后施利芬的推崇着用来攻击其继任者小毛奇以及威廉二世理由,因为小毛奇在后来实施施利芬计划的时候。并没有加强右翼,反而抽调了大量兵力用来在左翼和法军对峙。导致了右翼的进攻力量不足。
因此有人攻击因为威廉二世害怕法军攻入德国本土,作为皇帝侍从武官出身,没什么太大能力,只不过因为听话才能坐上总参谋长位置的小毛奇自然要保证左翼不被法军突破,因此没有魄力继续加强右翼,最终导致了施利芬计划的失败。
更有甚者认为是海军的发展挤占了德国可以用来发展陆军的宝贵国力。如果不发展海军,德国就能有更多的陆军,这样战争初期的法国就更加难以招架,这又是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的锅。
但是实际上1913年德国国防开支仅占国民收入的4.6%,德国并不是没有更多的余力可以压榨。毕竟德国当时还是以发展为主,不可能学日本人那么丧心病狂。
真正的问题是,以当时的后勤条件和战场空间,德国人根本没可能在那个狭窄的地带投入更多兵力了,再增加投入兵力,那么大军挤在那里只会造成拥堵和混乱。
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这样说到:“让过多的部队通过一个有限的空间实施迂回,如果不是小毛奇削减了右翼兵力,任其数量更多,那么随着部队的深入突进,其境况还将更坏。”
因此约亨对施利芬计划一直以来都是不大感冒的,在约亨心目中更看好的是老毛奇当年制定的西守东攻的两线作战预案,当然老毛奇并没有办法预料掉俄国人只要受到的损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因为国内问题而崩溃。
老毛奇的想法是战争初期在两线都采取守势,在他看来,法国人的目标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要德国能挫败法国人的企图并且重创法军,那么法国政府就将背上率先发动战争,并且还吃了大亏的无能名声。如果不想政府垮台,法国人就会求和,剩下的事情就是外交官和政治家的事了。而从西线抽身的德国,就能够看情况给那个不识好歹的俄国人一个教训了。
相比之下,老毛奇的想法虽然可能也有些理想化,但是他留下了一个可以外交解决的余地,而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世界大战,而且就算法国人不那么识相,约亨也是认为先逼俄国发生革命比彻底灭了法国更容易一些。
但是只要施利芬还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坐着,约亨就不能随意插手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的制定,这是对施利芬的权威的挑战,同时也会让容克军官团对这种插手感到不满,而施利芬也不是那个听话的小毛奇。
所以约亨只能在一些细节方面对施利芬提出建议,比如突击队战术,比如弹幕徐进,但是想对施利芬计划进行全面推翻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约亨倒也不是一diǎn后手都没有,所以他准备施利芬一下台,不管继任者是谁,都立刻制定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就算拿出来的没有施利芬计划那样的完善周详,但是所面对的对手也不过是水平极差的俄国人而已。
至于一战爆发时德国毫无迟疑的就执行施利芬计划,归根究底还是德国人那死板的脑子,施利芬计划制定后,德国总参谋部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计划如何实施上,在他们看来,德法之间爆发战争肯定会先于德俄,所以一心一意的提高施利芬计划的执行力就行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