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潞州西郊,银鞍契丹直-《瀚海唐儿归》


    第(2/3)页

    但,赵延寿不可能不死,没有让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所以,深知义父心里的慕容信长,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人选。

    因为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赵延寿的连襟,赵匡赞的亲姨夫,由他送赵延寿一程,赵匡赞才不会产生其他不好的联想。

    而早在五月,张鉊南下去追击刘知远的时候,慕容信长就已经进了幽州城。

    因为自从契丹苦心经营的四万军队崩溃以后,幽、蓟等六州深受契丹人压迫的百姓,立刻就起来反抗了。

    契丹将领高松本来还打算带着人入幽州抢劫一把,然后带着耶律阮的儿子去上京临潢府苟且。

    结果六州汉人狂暴起来之后,把他带着退到幽州地界的千余骑给打的大败。

    高松惊恐之下,只能带着百余骑跑路,别说幽州城了,他连潞县(通县附近)都没敢去,就一路跑入草原,不见了踪迹。

    于是慕容信长立刻和高行周分工合作,慕容信长率大军直入幽州城,控制幽、易、瀛、莫四州。

    高行周往西北走昌平出居庸关,前去安定妫州。

    高怀德率领慕容信长调拨给他的五百右羽林卫精骑和四百憾山都精骑,往东北走桃谷山直奔檀州,去封锁古北口。

    章西豹率五百右羽林卫精骑出三河县,前去控制蓟州,重建燕山要塞盐城守捉城,提防辽西的契丹人。

    这一套连招下来,展现了慕容信长长远的战略视野。

    他入幽州,直接控制赵延寿稳住了最重要的幽州。

    高氏父子祖上久在燕山南北盘踞,至今山北豪杰还认高家这块招牌,立刻就稳住了整个幽州的形势。

    随后慕容信长以持节平燕大都督的身份,命令各州义兵就地驻守州城,各州刺史立刻安定地方,再让他们奉上义民名单,圣人一到,就论功行赏。

    文的一手,武的一手,卢龙军这六州立刻就安定了下来。

    做完了这些,慕容信长才命人放开赵延寿府邸的封锁,解除所有武装后,进城见到了他的这位连襟,契丹魏王赵延寿。

    不过再次见到赵延寿的慕容信长,顿时就被赵延寿的样子,给吓了一大跳。

    当年他在河南放赵延寿走的时候,赵延寿还是个精神饱满的老帅哥。

    但是今日一见,赵延寿已经苍老了很多,头上白发丛生,眼角皱纹都快有十八个褶了。

    要知道赵延寿这个人,自小就美姿容,长相非常帅气,不然也不会让赵德均把他当成亲儿子,唐明宗李嗣源只见了一面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赵延寿也一直以相貌自矜,但是现在,非常注重仪容仪表的赵延寿,已经完全顾不上这些了,昔日高大的身躯也好像矮了很多一样。

    “兄长过的,并不如意啊!”慕容信长忍不住长叹了一声。

    他这人就是这样,可能曹三娘子传下来的文青基因,对亲近的人,总有些伤春悲秋般的心软。

    赵延寿看了慕容信长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十四郎是来杀为兄的吗?”

    慕容信长刚想摇摇头否认,不过很快就停下了动作,赵延寿是必须死的,只有他死了所有人,包括他儿子赵匡赞才会好过。

    难堪的沉默中,慕容信长突然转换了话题,他拿出了一个香喷喷的荷包。

    “这是存哥儿百日时的胎发,宝鼎留了一些,托我带来给兄长做一支笔。”

    存哥儿是赵匡赞和张鉊养长女宝鼎公主张祺琬的儿子,这个张鉊的亲外孙刚刚满百日,此时有用胎儿百日发作毛笔的惯例,只会分给最亲近的长辈,张鉊也得了一个荷包。

    赵延寿看了一眼荷包,没有伸手去接,而是突然眼睛一红,呼吸沉重了起来,他对着慕容信长说道:“天冷愈寒,十四可愿意与我共饮一杯?”

    慕容信长点了点头,挥手让身边的侍卫下去准备,现在赵延寿的府邸,已经被慕容信长完全控制,他不说话,赵延寿什么也干不了。

    很快,温热的酒以及几碟小菜被端了上来,赵延寿吃了几口,身上也不抖了,仿佛有些恢复了原本那种马上悍将的模样。

    他也不管烫,勐地喝下一大碗热酒,晶莹的酒液,顺着赵延寿的胡须不停往下滴落。

    忽然,赵延寿重重把碗往桌子上一放,恨声说道:“昔年某一直跟大人说,我赵家的对手,不是洛阳的阿三,而是河东的石敬瑭,可他就是不信啊!

    那李阿三的帝位是靠哭来的,自己年岁已高,一身伤病,服从他的人并不多,诸子又多无能力。

    反观我赵氏父子身体康健,又掌握北地精骑,等李阿三一死,以北地精锐乘势南下,如何不定?

    只有那石敬瑭,貌似恭顺,实则鹰视狼顾更兼无耻心狠,又占据河东龙兴之地,当为大敌,后果然应验!”

    李阿三,指的就是后唐末帝李从珂,昔年李从珂壮年时骁勇无匹,唐梁大战其间,曾有一次冒险带着十几骑混在梁军中退往梁军营寨,随后趁着梁军不备,暴起发难杀梁军十余骑,砍掉梁军大营门前的大旗跑回本阵。

    庄宗李存勖看见后,大呼:“壮哉,阿三!”

    李从珂是赵延寿的大舅哥,所以他也称之为李阿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