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之王-《蜀山之职业玩家》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

    当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

    许寅

    楔子

    日前,接还珠楼主三女李观贤来信,谈及北京学术界几位前辈,拟成立“还珠楼主研究会”,并计划在年内召开国际研讨会。现研究会的筹备会已经组成,邀请作者参加研究会的工作……

    接信,怦然心动:故人有后,故人有知音,多年夙愿,即将实现,忽然又忆及一段往事:

    前年秋,作者曾赴安徽,作潜山天柱山游。潜山乃新闻界前辈、名作家张恨水故乡,于县领导人欢迎席上,“张恨水研究会”负责人与作者畅谈张氏生平及著作,曾曰:“张先生一生著作千余万字,可谓中国第一多产作家。”作者当时即答曰:“非也!”此人愕然,作者乃徐徐讲出一个名字:“中国第一多产作家,也可能是世界第一多产作家,乃还珠楼主。世界最长的小说,即其杰作《蜀山剑侠传》,有五百万字。”此人一听,点头不语。

    当代文人,作者最崇拜者有三:第一,鲁迅;第二,还珠楼主;第三,张恨水。还珠楼主乃作者忘年之交,一见面即相见恨晚,赤诚相待。之后,几无话不谈。一九六一年,他病逝北京。噩耗传来,经旬不悦,食不甘味,寝不安常。尝思:如此大好人,大作家,岂可令其人失传,其作失传。他日我若有机会,定将其扬名于身后。然而弹指一挥,二十余年过去,却一字未写。近几年来,武侠小说复畅行于世,其中虽不乏佳作,较之《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云海争奇记》等等则远逊一筹。于是旧念复时萦脑际。

    称快之余,即飞北京。观贤姐弟不仅有问必答,且将家中珍贵的图片资料,还珠楼主手迹,倾囊任拣,并将唯一的一部《蜀山剑侠传》交付作者,委托全权处理。观贤笑谓:“不是鉴于您与老爷子的特殊交情,这些东西我是决不会拿出来的。”

    至此,作者如获至宝,不待天明,漏夜赶写此文。

    初识还珠楼主

    这是五十年前的一幕。

    上海静安寺路跑马厅围栏外面人山人海,争看场内跑马情景。间歇,一位小学生回头一瞥,只见一黄包车夫,正坐在车上看书,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封面白底红字——《蜀山剑侠传》赫然人目。

    回家,便到一个借书摊上,租了一本《蜀山剑侠传》读了起来,一读,欲罢不能。手中一有铜板便去租书。短短一两年间,竟把当时能借到的所有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全部看完。成了标准的“蜀迷”、还珠楼主的崇拜者。——这个小学生,就是区区在下。

    一九四六年,记者自渝东返,途经南京。曾往拜谒前辈老先生刘成禹(兴中会会员,时任南京政府监察委员),见此老书桌上,便摆着《蜀山剑侠传》。

    一九四八年,记者就学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曾至某同学家作客,其父乃南京政治立法委员、著名学者许宝驹(与其弟宝杯、宝瞭,合称“杭州许氏三杰”)。亲耳听此老对女儿、女婿说:“街上看到还珠楼主的书,不论什么,都给我买回来。”其女告:“老爸爸一拿到还珠楼主的书不看完不睡觉。”

    正是这种不断接触,记者深慕还珠楼主其人,以难以一见为憾。

    这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一九五二年的一天,记者偶过天赡舞台,见海报刚刚贴出:尚长春、尚长麟演出新京剧。顺目扫到编导署名,不禁大吃一惊——还珠楼主!此人竟也编戏,机会岂可错过,便匆匆入内,问剧场人员:“还珠楼主今在何处?”此人顺手一指,“他就是!”

    抬头一看:一条汉子,大头大脑,国字脸上浓眉、大眼。蒜鼻、阔口,身穿一套旧中山装,张开两条臂膀,两只大手撑住栏杆,正站在楼梯上,目注售票窗口:显然,正全神贯注于售票情况。

    三脚并作二步,跨上楼梯,一边伸出手去,一边自我介绍:“你好,我是你的忠实读者。”

    他先是一愣,问明我是《解放日报》的工作人员,马上热情招呼,领到天蟾舞台三楼他的工作室里。

    其实我和他是素昧平生,大概由于仰慕已久,此时记者却似老相识一般,一坐定便问:“你怎么不写小说,写起剧本来了?”

    尽管他比作者大二十四岁——他王寅,我丙寅,同肖老虎,对于这个令人不大愉快的问题,却毫不在意,反而有点尴尬:“解放了,怎么还好写这种东西?”

    “谁说不能写了,想看你的书的人那么多,你又有那么多的书没写完。”

    听到这个“幼稚”的回答,他茫然了。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些都是害人的东西。旧社会为了吃饭,没有办法才写,新社会怎么还能再写啊!”

    “谁说害人了,我从小爱看武侠小说,看了快二十年了。从书里我懂得的是除暴安良,锄强扶弱,济困抚危;再从此想到旧社会大不平,应该革命,应该拥护******,以铲除人间不平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