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二章-《岁月---之抗日篇》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说到这里了,当然还得介绍介绍日军的军衔以及二战时期日军的装备了。
1840年,日本从中国鸦片战争失利中得到教训,看到了改良”兵制与兵器”的重要性。1853年6月,美**舰炮击鹿儿岛。第二年,英、美、法、荷联合舰队又向下关轰击。日本蒙受耻辱,决心急起直追,效法欧美,改良兵制。当时日本还处于幕府时期。幕府决定仿照西洋军队,组织洋式兵队3个大队,包括步、骑、炮兵共计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规定陆海军将校的阶级”。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设立的西欧式军衔制度。明治维新以后,天皇根据兵库县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议,建立起中央直辖的军队,分为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
大元帅为最高统帅衔,授予天皇。当时的日本宪法规定,”天皇为陆海军之统帅”,全权”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并宣战讲和及宣告戒严,凡有重要之军事,皆亲裁之”。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时止,日本共授元帅31人,其中,陆军17人,海军13人。旧日本陆军军衔分为将宫、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6等16级。佐官相当于校官,准士官相当于准尉,下士官相当于军士。按照日本的称谓,16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的),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自甲午战争以来逐步付诸实现,至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通过数次战争已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诸岛、东北地区、热河省和冀东地区,还在中国干津地区驻有华北驻屯军,在上海、青岛等地驻有海军陆战队部队。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陷入持久战的泥淖之中,其部队作战时间之长,损失耗费之巨,军以下基层部队序列变化之大,在日本与各国盟军的作战中是少见的。但总起来说,侵华日军的序列还是可以归纳成几条线索。
一、台湾地区日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地区,后建立起日本台湾总督府和日本台湾军。日本总督多兼台湾军司令官,曾任总督的有桦日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佐久间左马太、安东贞美、明石元二郎、长谷川清、安藤利吉等。其台湾军的规模约有1个步兵独立混成旅团,用以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维持其殖民统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台湾军曾抽调兵力参加侵华战争,如进攻武汉的波田支队和1939年底在钦州湾登陆的盐田旅团就是日军台湾军的部队。1942年后随着日本各条战线局势的恶化,日军在台湾地区也大肆扩充军队,至1945年组成由日军大本营直接指挥的由安藤利吉中将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军,共约19万人,负责台湾地区防务。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湾军司令官率部在台北向中国接收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将军投降,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50年之久的台湾宝岛才归还给中国政府管辖.
二、东北地区日军.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目1895年甲午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逐步侵入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其控制的中国大连成立了关东州,并于1919年组建日本关东军,开始正式在中国东北部署军队。初期这支由南满铁路护路部队编成的军队只有数千入,系逐步发展到近万人,达到日军正规师团的规模,后又形成由日军务主力师团轮流调至中国东北,担任关东军部队的惯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其扶植下的伪满洲国也随即成立。作为东北的太上皇,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成为集日本关东州长官、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三位一体•;;的极权人物。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将中国东北逐步变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关东军建制逐步扩大,并建立了大量特务、情报机构和称为国境守备队的武装部队.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决心将中国东北变成其发展大帝国霸业,将来与苏美英争一雌雄的坚实基地,更对于关东军的发展以种种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日本陆军中最强大、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战略集团.它拥有完备的基础军火工厂l练基地及庞大的军需供应基地和边境工事体系,日军所仅有的坦克部队、臼炮部队、火焰喷射器部队及细菌战部队都在关东军编制内,就连该部的给养服装标准也高于日本陆军其他部队。如此优势,加之”天高皇帝远”,日本关东军常常骄横无比,自行其是,在许多重大军政、边界等问题上无视当时日本当局的约束,引起多次军事冲突,成为日本当时存在的”下克上”现象的典型,也使得许多日本法西斯少壮派军官乐于到关东军内服役,以田”建功立业”.由于关东军装备最为精良,又是对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和战略总预备队,故曾在当时被喻为”皇军之花”.1941年7月,关东军举行针对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此时关东军实力已达极盛,辖有”个师团及大量边境守备部队和特种兵部队,全军近100余万人.后因日军在南洋战场接连失利,从关东军抽调大量部队,致使其实力不断下降。转至1945年夏,为对苏联进攻做好准备,关东军再度扩展到3个方面军,计约96万余人。1945年8月8日,用当时欧洲战场最新式武器和装备武装起来的130万苏联红军越过边境,向中国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猛攻,迅速歼灭其主力;9月5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率部向苏联红军投降,日本关东军从此彻底消亡.日本关东军的历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将、河合操中将、尾野实信中将、白川义则中将、村冈长太郎中将、烟英太郎中将、菱刈隆中将、本庄繁中将、武藤信义大将、檀田谦吉大将、梅津美治郎大将、山田乙三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