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瞎猫碰到死耗子-《明皇子高爔传》
第(2/3)页
画像前的案头上,早就供奉好了香案,并一些鲜果。
高希对着先圣孔老夫子的画像,认认真真地行了九叩之礼。然后站起来,面向胡老秀才又恭敬地跪下,三叩首。叩首毕,兄长高罕恭敬地将几钱碎银子的红包奉上,还有咸肉和干果蔬菜。
这也有讲究。咸肉,就是肉干,被称为“束脩”。孔老夫子最早收学生,学费就是十根肉干。
干果蔬菜呢,也不是乱来的,被称为“六礼”,也就是有六样东西,分别是芹菜(业精于勤)、莲子(苦心教育)、红豆(红运高照)、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再加上刚才说的肉干,正好是六样东西,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心意。
那胡老秀才并没有多看“六礼”,他只是在接过红包时,看似不经意地轻轻掂了一下,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看来,他不仅对高希这个弟子满意,对红包也很满意。这位老秀才,依旧不能免俗。
辰时(早上7点)未到,有村中的学童三三两两陆续来了。
丁家村虽然人口不少,适龄孩童也不少,但真正愿意送孩子来读书的人家并不多。到了辰时,整个学堂里也只坐了十来个学童,大多十来岁上下。
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来读书?那时候可没有义务教育一说,送孩子去读书,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个闲人、少了一个劳动力。费钱不说,最后能够得到功名,简直比后世中彩票还难。
有学者统计过,明朝应天府(南京)的乡试录取率为726。这已经够低的了吧?不!
到了清朝,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乡试的录取率暴跌到168。这还是乡试,就是省级考试,录取了就是举人,才算有正式功名,可以出来做官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章,就是讲的老童生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得了功名后痰迷心窍发疯的故事。
还有人统计过,到清末,一个读书人,如果能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考中举人,那么通过率只有百分之06。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想得美!后面还有两次考试呢,分别是会试和殿试。
殿试不用管,只是确定一下录取者的名次,无人会落选,相当于排位赛。但殿试前的会试却很残酷,要刷掉绝大部分应试考生,这些人可都是全国的学霸。
比如,明朝万历五年的会试报考和录取情况是这样的:全国有超过4500名举人参加考试,结果只录取了300人,录取率67。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都令人极其“感动”!
生在古代中国,你敢说“知识改变命运”,先得看看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料!否则,你最好相信“投胎改变命运”。
高家为什么愿意让两个儿子都来读书?
高母说了,高家不能没有一个人认字,否则全家都是睁眼瞎。
高家有地,保不准哪天就要卖地或买地。卖地或买地,就要跟人家签契约吧?家里没人识字,你就等着人家欺负你吧!
高家不是大户,但至少也不穷。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过的家庭成分来划分,高家算是“富农”。现在的说法是“家里有矿”,高家则算“家里有田”,手里好歹有两个钱,并非吃了上顿没下顿那种人家。
再具体一点说,高家可以算是农村的小资产阶段,家里有一些土地,但比不上大户,也有少量的牲畜和劳动工具,自己也参加劳作。虽然也将一些田地佃给他人耕种,但本质上并不算剥削他人,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