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门广场窘迫买鞋记-《春风又绿杨柳岸》


    第(2/3)页

    “那这样,最低一块七,不买我就走了。”小伙子欲擒故纵,抓起地上的蓝布旅行包,作势要离去。

    “好吧,来一双。”

    “好嘞,老板,一看就是爽快人。”小伙子一边嘴甜的回应,一边拉开挎包拉链。

    “你多大脚?”

    “24半。”

    “喔,那得40码。”

    说着拿出一双包着透明玻璃纸的黑色的塑料凉鞋,递了过来。上世纪80年代,由于设备落后,再加上作坊模式,所以鞋码并不标准,卖鞋的不会去按国际通行的码数给客户拿货,而是问客户的脚多大,有些温州走街串巷卖鞋的所谓“销售代表”,为了能做成生意,还会随身带尺,以便随时随地为客户量脚的尺寸。

    杨柳方木匠出身,对自己的身高、腰围、肩宽、脚部尺寸自然如数家珍。拆开玻璃纸,就把凉鞋穿上脚,系上搭扣,站起来活动一下,用力的踩踩地面,果然合适。接着就掏出那张河南师傅给自己留下的皱巴巴的10元钞票,递给卖鞋的小伙子。小伙子恭敬地接过,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叠钱,准备找钱。

    “工商来了,快跑!”不知谁喊了一声,小伙子迅速把钱抓紧,低头抓起地上的蓝布旅行包,迅速的随着一帮小商小贩飞奔。

    “我的钱。”柳方一边喊,一边迅捷地去追卖鞋的小伙子,忽然想起还有油条,又转身从地上拿起,这时小伙子已经跑出很远,中间已经被穿制服的工商人员隔离。心急如焚的柳方,只能朝着工商人员追去,并且很快的超过,再加速,渐渐的看到夹杂在人群中的卖鞋的小伙子的挎包,柳方依旧紧追不舍。

    一直跑到到环北小市场的门口,一些刚刚逃离的小贩,才都停下来。也许是市场进出的商贩太多,也许是工商人员追累了,后来才知道,这也是最初杭州环北小市场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