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穿甲弹、轻武器-《1850再造中华》


    第(2/3)页

    新宁公司以“可靠耐用”为目标,进一步简化步枪零部件,降低步枪故障率,成本降低,保养维修简单。这款步枪被新宁公司命名为“1855-1式步枪”,很受基层官兵欢迎。

    怡和公司以“精准灵巧”为目标,致力于提高步枪的精度,改良后的步枪命名为“1855-2式步枪”。这款步枪精度很高,设计更为复杂,保养维修不易,成本也有所提高。

    两种步枪均采用了弹匣式设计,装弹、换弹十分方便。前者可装8发子弹,更受基层官兵欢迎。后者可装6发子弹,更受中高级军官喜欢。

    在中高级军官看来,1855-2式步枪精度比1855-1式高,据枪瞄准也更为方便。因此,士兵装备1855-2式步枪,可以节约子弹,减轻部队后勤压力。

    另外,怡和公司的牌子更响,与革命军、军政府关系更为紧密,担当了更多的责任,更受军政府的青睐。

    譬如说,怡和公司按照军政府的指示,与俄国军方签订合约,在没有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向俄军出口了大量的军火。

    这一点,无疑也增加了1855-2式步枪在众人心目中的份量。

    陆雨晨说:“两款步枪口径相同,弹药通用。我们的建议是,大量采购1855-1式步枪,装备给普通官兵。少量采购1855-2式步枪,供神射手、狙击手使用。”

    杨烜赞同陆雨晨的提议,说道:“打仗是一件凶险的事。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设计武器时,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实用第一、可靠第一。

    “当初定型1852式步枪时,就有要实用还是要精准的争议。当时,我们实力有限,不能同时生产两种步枪。现在,我们的军工基础好了,可以生产不同型号的步枪,就按政务卿所说的办吧。”

    步枪之外,就是自动机枪。这是杨烜特意关照,大力推动的陆军武器项目。

    自动机枪是对付敌军骑兵、步兵冲锋的有效武器。对照后世机枪发展趋势,结合当前技术能力,杨烜认为,帝国可以发展两种自动机枪:加特林式多管机枪、马克沁式水冷机枪。

    按照杨烜的设想,枪炮厂应该一步到位,直接研制马克沁式水冷机枪。

    但怡和公司反映,说这种水冷机枪难度太大。按照杨烜给出的标准,机枪要使用子弹残余燃气完成自动装弹、抛壳等动作,射速至少要达到每分钟200发的标准。

    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供弹袋,但却无力设计出如此先进的自动机枪。这也难怪,历史上的马克沁式水冷机枪,直到1884年才诞生。

    既然马克沁式水冷机枪有难度,杨烜退而求其次,要求枪炮厂设计加特林式多管机枪。按照杨烜的设想,这个加特林式多管机枪配有六个枪管,每分钟可以发射300发子弹,采用摇把式设计。

    机枪手摇动摇把,带动枪管转动,摇把转动一周,便可发射6发子弹。

    加特林机枪比马克沁机枪结构简单多了,诞生于1861年。1874年,淮军便引进了加特林机枪,称之为“格林快炮”。甲午战争中,淮军将之用于平壤防卫,给日寇以大量杀伤。

    但在历史上,加特林机枪射速太高,枪管材料不过关,未能大规模应用。直至近代以后,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加特林机枪才开始枯木逢春,重新在美军中大量装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