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王牌中伏-《1850再造中华》


    第(3/3)页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江南大营兵力捉襟见肘。

    江南大营编制八万多人,用在南京前线的约有五万人。其余两三万人,要配置在后方,保护苏南、皖南的粮台,要保证后勤补给线,兵力捉襟见肘。

    南京是座大城,江南大营在天京以东的防线就长达一百多里。江南大营使用消极围困战略,五万多兵力散布在一百多里防线上,缺少机动力量。

    (二)江南大营作为正规军,处处受到朝廷遥制。

    和春威望有限,不敢不执行咸丰和军机处的命令。但南京与北京距离遥远,一个公文往来差不多需要两周时间,朝廷的指示与战场形势常常脱节。

    与之相反,曾国藩就常常抵制朝廷的军令。咸丰令他担任苏浙闽三省钦差,节制三省军务,他同样采用拖延策略,拒不赴任。

    (三)江南大营将领互不服气,士气低落。

    向荣行伍出身,由小兵积功至江南大营统帅。他活着时,很少拖欠军饷,甚至还用军费购买鸦片,以犒劳官兵。为此,下级官兵都很拥戴向荣。

    和春继任为统帅后,克扣军饷,又试图整肃军纪,下级官兵多有不服。张国梁作为副帅,便很瞧不起和春,互相不服。

    (四)江南大营孤立无援。

    江南大营与湘军是死对头,双方常常在军饷上面发生争执。遇有战斗,两军也互不配合,乃至于互相拆台。

    至于以扬州为大营的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也不对付。双方为了争夺厘金,亦常常在咸丰面前打官司。两大营划江而治,作战毫无默契可言。

    革命军骑兵打败达翰尔骑兵后,顺利攻占宜兴,前往南京的道路已经畅通。步兵一师主力也源源不断地开来。

    江南大营老营设在南京沧波门、高桥门之间,与南京城近在咫尺。面临着灭顶之灾,和春枯守老营,如坐针毡,真正是度日如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