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共存共荣-《1850再造中华》


    第(2/3)页

    不仅在南圻,中国人在暹罗、高蛮,乃至婆罗洲、槟榔屿均建有类似的聚居点。中国商人长期控制南洋贸易,对当地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早在元朝时,中国人便大量涌入南洋。据泰国编年史记载,在阿瑜陀耶王朝,华人社会的力量不容忽视,富裕的华商曾资助国王修建越亚伦寺。这座越亚伦寺,是当时暹罗首都阿瑜陀耶最重要的寺庙。

    15世纪初,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占卑、大港等地,已经聚集了大批广东、福建的华侨,以广东人梁道明、陈祖义、施进卿等为首领,“其中不乏皈依伊斯兰教者”。

    爪哇万丹(Bantan)、北加浪岸(Bekalongan)、厨闽(Tuban)、杜板)、锦石(Gresik)等港口被誉为“华人聚居区”、“华人重要的商务中心”。

    时至十九世纪中期,华人在南洋已经建立了若干个自治社区,具备政权雏形。譬如越南南圻的河仙镇,波罗洲的兰芳共和国。

    仅就越南南圻地区的河仙镇而言,在鄢玖、鄢天赐(约1705-1780)父子的大力经营下,河仙镇成为暹罗湾畔人口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国际性港口。

    河仙镇由中国人独立控制,在阮朝下亦是一个半独立的政权,足以左右中南半岛国际政局,在近代东亚、印度洋海上交通和海洋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李孟群提起河仙镇,“小诸葛”便知他是有备而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尚未完全打开中国的贸易市场,法国势力也尚未进入中南半岛。彼时,河仙镇最大的贸易对象是中国广东。因此,河仙镇的华人与广东海商,联络非常紧密。

    暨南军政府倚重广东海商鼓励工商业,而河仙镇最大的贸易伙伴就是广东海商。由此可以推断,一旦革命军进取南圻,以河仙镇为代表的华人势力,必会积极响应。革命军实质性控制南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小诸葛”后背一阵发凉,忍不住又问道:“李参议,革命军既要北圻,又要南圻,那么中圻呢?”

    中圻是顺化都城所在地,是阮朝的“龙兴之地”,也是阮氏老巢。

    “小诸葛”此问,实际是想问革命军如何对待阮朝,是要完全的灭国,屠戮阮氏宗室?若是这样,“小诸葛”就成了吴三桂一样的乱臣贼子,必将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亦或是别有他计?譬如,像三国时曹魏对待汉献帝那样,把阮主降为“公爵”?这样一来,还能保留阮氏的血脉,更易为“小诸葛”所接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