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知过了多久,人报荀彧、高顺已经在殿外等候。 刘铄立刻起身离席,走出议政殿,不等二人拱手行礼,便被他直接打断: “二位不必多礼,跟我来吧,公明已在沙盘那里侯着。” “喏。” 二人欠身拱手。 旋即。 跟着刘铄,一路赶往偏殿。 推开门,刘铄阔步进来,轻声道:“公明,你有何问题,尽管直言便是,大家尽皆袍泽,不必客套。” 徐晃颔首点头,倒也没有半句废话,直接询问:“敢问二位,这策略书上的罘罝阵法,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高顺拱手:“实不相瞒,乃是顺临时所创,不知可有何问题否?” 徐晃惊诧不已:“还真是高县尉,失敬失敬。” 见徐晃态度良久,高顺淡然一笑:“哪里,此阵若有不合理之处,还望徐将军不吝赐教,顺必洗耳恭听,虚心接受。” “此阵甚善,晃不才,岂敢轻言赐教。” “只不过......” 话锋一转,徐晃深吸口气,郑重询问道:“从此阵的布局上看,高县尉似乎野心极大,想要将南匈奴骑兵全歼于此,对否?” 高顺眸光坚定,肯定地点点头:“没错!顺正有此意。” 一旁的刘铄闻言震惊,不自禁倒抽一口凉气:“全歼南匈奴骑兵?孝父,你可有把握?” (PS:《陈留耆旧传》中记载: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 高顺不敢作保。 毕竟,他布下的阵绝非本县县兵能够完成,而是需要集合一定量的兵马,才有可能实现。 “主公。” 高顺深吸口气,思忖良久,终于还是如实回答:“末将的确有一定的把握,但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 “不过......” 话锋一转,高顺朗声言道:“东郡此前收编了数万黑山军,又有一千余骑兵精锐,单从兵力配置上而言,此阵可能实现。” 徐晃立刻接上话茬:“此阵要求配合娴熟,临时操练,你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完成?” 高顺闻听此言,便知徐晃亦是专家,直言道:“此阵看似庞大,但实际上变化极少,只需要熟记旗语,演练纯熟即可,关键在于各级将校。” 徐晃点点头,他早已料到如此:“黑山军内部不成建制,各级将校短缺严重,只能以各县士人、监察团成员补进,你需要多少人?” 高顺眸放精光,在这一刻,他竟有种配合默契的感觉:“不能少于五十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