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三十二章-《大唐种田指南》


    第(1/3)页

    第三十二章/202265

    净尘出身在金沙江旁。

    凡是圣僧,        出生时总要有些征兆,他是春夏之交时生的,        听闻他降世那日,        莲花一夜间映满堂。

    佛陀坐莲上,似昭示他与佛有缘。

    若让高长松知晓这传言,多半要吐槽,        原因无他,就乌斯藏这地,        又非江南,金沙江旁的湖中能找出三两朵莲花就不错了,何来映满堂这说?

    再说净尘,生后也异相频出,不说甚三岁能文、四岁能武,        却也如那五岁便以语启父的孟尝君一般启了街头辩经的老僧。

    那俩老僧本如两小儿辩日中的小儿各抒己见,净尘听后说了句什么,        令二者醍醐灌顶,于是双手合十,说“此子乃为我等师”。

    这很切合孔子以项橐为师的典故,项橐也不过7岁。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是故他也可以净尘为师。

    后才为人所知,        这两位乃是乌斯藏有名的大师傅,        他们都说净尘是有佛缘、有慧根的,        后多次登门,        望将净尘归化了。

    净尘父母是当地富户,虽疼这孩子,又知道他生而有异,是个有佛缘的,恐尘世留不住他,最后也答应了,至此他舍去俗家姓名,取法名净尘,正式断了尘缘。

    入佛门后,净尘如日进千里,常人花一辈子读的经,他很快便吃透了,佛门的法术也修行得很快,于是不少人说他是从上辈子开始读经的。

    若说有何是他修不好的,怕是佛教的炼体功夫,净尘这样俊秀的和尚,是很难练出甚成果的。

    之后则是跟多数僧人一样云游讲经,他也不仅在乌斯藏那,还往唐国去了,与唐僧人论佛法,于是净尘在唐国都是小有名气的,那与他讲法的高僧赞道:“此子堪称妙僧。”于是才有了他妙僧的称呼。

    讲到这似证明,他的佛学之路颇顺,哪怕行了万里路,心思都如赤子一般纯净,纤尘不染,并非无花那样的反派。然而大智若大愚,大愚若大智,心思纯净到了极致便会为人所怀疑,想他是否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总之,眼前两人无论是高长松还是葛巢都摸不准净尘人如何,只见他双手合之,持串念珠,同高长松他们问:“阿弥陀佛。”那声清澈如潺潺涓流淌入人耳中,葛巢大惊,想这僧人,好深厚的法力!

    高长松:=v=

    好好听哦!

    不对不对不对!他立马醒过来,诵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灵台终于清明。

    心中又呼:好险!

    净尘却不知这二人之心,他只是觉得他们盯自己看“好怪哦”,又切实说不出哪里怪,于是先禀明自己来意:“阿弥陀佛,小僧净尘,闻此怪相频生,便不请自来了。”

    他也不是不接地气的大师,除却开坛作法便是闭关修炼,净尘也讲“度人”,可他的度人对众生来说实在太小。当他在金沙寺时,常来镇上观民间百态,因常在街头巷尾流窜,便能听些邻里间的杂碎事,若听说哪家被妖上身、精怪作祟等等,便会不请自来,帮人把愁怨解了。

    渡化他的师傅不是很爱这行为,只觉“太笨、也太死了”,却说不出这话来,只委婉道,修佛之人,应以讲经为重,信众懂经了,便能够自渡,像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净尘所做的像是给鱼,传经是给熊掌。

    净尘又有自己一通想法,他当时只拈花一笑,说我渡不完众生,却不能对眼前的苦难视而不见,于是乎便渡一个是一个。

    讲经是渡众,他所做的是渡人,都是渡了,也无高低贵贱之分。

    于是师傅叹气一声,随他去了。

    ……

    高长松听净尘所言,想他竟是个爱管“闲事”的,哎,是接地气的好和尚。

    又思及上门驱鬼,人多多益善,于是与葛巢对视一眼,将自己租这染坊的事说了,还说他们来此便是为了做法事净其地,问净尘是否要一起来。

    净尘从善如流答应了,于是他们的打鬼小分队便成二人半,高长松只算半个战力。

    往那内门看去,也未荒废多久,竟有门厅破败之感,眼下尚在夏日,此处却阴风冽冽,九月的日头正烈,却少有能映在院中的,抬头一看光竟被连片的树荫给挡了。

    此树颇有些年头,树干有合抱粗,树枝却不似他树,生得歪七扭八,几根几根相交错着,好似连串的麻绳。

    至于那叶,细细密密地铺成开,叶薄而带锯齿,许是入夏,也从鲜嫩的翠绿转为深绿,这样一棵树利于门口,令见者寒意顿生。

    葛巢是个懂行的,当即皱眉低声道:“五树进宅,人穷家败。门立丧树,凶兆。”

    净尘敛眉,又呼一声佛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