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选择刀片-《游戏开拓者》
第(3/3)页
这消息挺好的,我终于可以在这上面有所行动了。好在; 12月初的北京已经很冷了,班机飞临机场之前还下了点小雪,好在不影响航班的降落。我拖着行李经过候机大厅时,考虑到等会搭出租车一路上需要点时间,顺手买了份当天的报纸,打算在路上消磨时间。一出机场大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我赶紧寻了一辆出租车钻了进去。雪后的路面有些湿滑,车行速度不快,我拿着报纸随便翻翻。
几个巨大的标题出现在我的眼前,《命运备忘录――38名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mba,对于现在的中国,简直就像熊猫一般的珍贵,我忍不住把报纸那近一点,仔细看了起来。
“1984年4月,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mba)。7月,招生在全国铺开……440人再次被严格的考试筛选,仅留下40人步入mba学业的起跑线上。……1986年9月,39人完成学业,赴美实习,……同年12月,荣膺mba学位的38人归国,投入中国的改革大潮……
然而,1987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接收到mba的呼救信号。
呼救者声声叹息:
――我们,38名高级工商管理硕士,虽年纪轻轻,却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苦恼不堪。
――为培养我们,国家耗资百万,我们历尽艰辛。然而,培养与使用完全脱节。
――我们怀疑,国家耗费巨资办这种“国家级人才培训项目”是为了什么?
――我们不明白,我们干嘛要进行这种劳而无功的努力?
痛苦的呼救震撼了报社,六名记者紧急出动,行程十几省,奔波万里路,朝一个个呼救点追踪而去…
……”
在这篇报道中,我惊奇的发现,国家耗费巨资、个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mba大多居然是这样的命运。在国外这些人肯定会工作企业管理的第一线,而回到国内后,有人成为外国专家的邮差,有人成为人浮于事的科员,有人成为外语翻译,有人成为“在职失业”的闲人。很多曾经鼓吹重视人才的企业领导们,这时却在到处吹嘘自己“重视人才”的理论,在他们的指导下,mba们变成种子,等待着在群众的土壤中发芽,爬着阶梯,盼望着五十岁后能委以重任,储备着知识,期待着某天能用的上。
我不禁心中暗叹,这些可怜的mba们算是明珠暗投了。不过转念一想,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好的机会,今后我希望在国内进一步发展事业不可能全靠外来人员帮忙,毕竟国情是复杂的,如果能有一些既懂得现代企业管理又能适应国情的人才就好了。这批mba们可以说是很好的人选,只要经过适当锻炼,一定能成为我今后的助力。
可是我从上到下把这篇报道仔细看了几篇,也没发现任何可以联系到这批mba的方式,估计也是报社为了保护他们而做出的处理。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发电报给报社,询问mba的情况,不过估计效果不理想,mba们不是想走就能走得了的;另一个是找关系,这样可能会有效果些。我的心中不禁更期待着和王斌的见面了。
出租车缓缓的停在旭日软件位于中关村的办公楼前,我匆忙拿了一把钱塞给司机,急急忙忙的跑向万琳的办公室。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